三亚南繁加速培育杂交玉米高产新品种
3月17日,在三亚登海种业南繁育种基地,一片连一片的田洋里,一株株玉米长势喜人,微风徐来,叶片沙沙作响,粗壮饱满的玉米棒傲然立于秸秆之上。正值中午,但登海种业的科研人员们仍头戴帽子,穿梭在玉米地中,仔细做好观察记录。
“这些玉米是我们正在培育的新品种,虽然看上去与普通玉米大同小异,但仔细观察还是能看出差别。” 国家玉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主任李登海说,他们培育的紧凑型玉米的叶片上冲,叶片与茎秆之间的夹角小,这样的特性有利于叶片提高光合效率,增加种植密度,提高玉米产量。

李登海威介绍玉米品种。海南日报记者 李梦楠 摄
李登海介绍,在北方,玉米育种一年只能繁育1代,培育一个新品种需7至8年,而三亚具有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在这里,玉米一年可繁育2至3代,不仅能加速育种过程,缩短育种年限,而且还能鉴定育种材料的抗病性及对湿、光的反应等,提高竞争力。
“每年经我们培育已通过审定的新品种有20多个,今年我们正加紧对新品种的培育,依托南繁基地,我们不断开展对新品种的研发培育工作。”正在基地内忙活的科研人员张明说,对新品种的培育至关重要。由于不同地区存在气候、土壤等差异,他们在培育品种时需因地制宜、各有侧重。“东北地区比较冷,培育的玉米较其他地方要成熟早些,而西南地区较为温暖,我们研发时就更侧重其产量高,果穗大。”
“除了这个原因,我们不断开展对培育新品种的培育工作,还在于为了不断优化已培育的品种,提高玉米产量。”张明说,培育的种子要经过试种环节,在试种过程中,随着密度的增加,有些品种会出现穗大茎软容易倒折的问题,科研人员就要根据出现的问题,不断调整优化,研发出根系更发达、茎秆更硬朗新品种,以此提高玉米的抗病抗倒高产能力。
与此同时,为了能提高培育效率,探索研发高产新品种和新栽培技术,去年,登海种业紧凑型杂交玉米研究中心成立。该中心与国内农业院校及科研单位开展广泛合作,对品种选育、栽培技术、土壤肥力、植物生理、病虫防治等方面进行研究,开展对紧凑型杂交玉米高产品种的选育,加速培育紧凑型杂交玉米高产新品种。“我们希望用10年左右时间,将紧凑型玉米的亩产量争取提升至2000公斤,进一步提升我国杂交玉米的高产能力。”李登海笑着说。
来源:海南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