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繁基地蹲点记②丨万里挑一 为玉米种业注入“海南芯”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 记者 赵健敏 利声富 马子涛
芒种至,农事忙。在北方,从海南带回去的南繁种子新一季制种正有序推进;在海南,有些南繁科技人员也开始了新一代繁育工作。
60多年来,累计已超过60万人次汇聚海南进行南繁育制种。新中国成立以来有近3万个主要农作物新品种,70%以上经历了南繁加代和选育,覆盖物种达40多种。南繁,是“中国饭碗”最坚实的底座。

三亚南繁试验基地里,刘波正给玉米授粉。记者 马子涛 摄
近日,记者来到三亚南繁试验基地,跟着中国农业大学作物育种海南基地负责人刘波一起种玉米、为玉米授粉、做实验。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三天的蹲点很短暂,但通过南繁人的育种点滴,可看出我国一代代南繁人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实现“中国粮用中国种子”所做的努力和贡献。
“啪,啪啪……”清晨,静得只听见虫鸣鸟叫的三亚南繁试验地里,不时传出清脆的拍打纸袋声,尤为悦耳。循声望去,中国农业大学作物育种海南基地负责人刘波带着学生正在试验地里给玉米授粉。
与一般玉米地不同,南繁试验地里的玉米都套上防水纸袋。
看着记者一脸疑惑,刘波指着一株株套好纸袋的玉米说:“套袋是防止天然杂交,保证材料的纯度。不套袋,其它花粉串上去后,就没办法选出优良组合了。”

实验室里,刘波(右)正指导学生做实验。记者 利声富 摄
说着,刘波给玉米材料顶部的雄蕊套上防水纸袋,拍打纸袋三下收集花粉后,将纸袋中的花粉撒到玉米材料中下部的雌蕊上,然后给授粉的雌株套上防水纸袋并用回形针封牢。一套娴熟动作中,刘波很快完成玉米授粉。
“你为何在套上纸袋的玉米上捏几下?”刘波一个细微动作引来记者的注意。
“捏几下是我们玉米育种人实践形成的经验,如果捏起来感觉有点软,说明授粉不是很成功,玉米结实一般。”刘波说,如果是比较硬,就是授粉效果不错,玉米籽粒比较饱满。
取袋、授粉、装袋……这样的动作在一个育种季至少重复上万次。即便如此,刘波也不敢有丝毫马虎,因为只有“细致耐心”才可能培育出优良品种。
“育种和养孩子有点相似,甚至比娃娃还要亲,你要了解它的生长规律、知道它的个性。”刘波说。

三亚南繁试验基地里繁育的玉米。记者 利声富 摄
如何选育出优良玉米品种?
简单点说,就是根据各个产区特点和市场需求,循环地种玉米、选玉米,直到选育出品质优、抗倒伏、抗病、单产高的品种,提高粮食丰产、稳产能力。
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得多。
“玉米育种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工作过程,每培育一个玉米新品种要选择上千个组合,如果哪一个环节出差错,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心血就会白费。”刘波边给玉米授粉边介绍,他每天周而复始的工作,就是要从数以万计的玉米基因中,找出品质、产量、抗病等各方面表现都优异的基因材料,进而选育出优质的玉米新品种。
“万里挑一”“大海捞针”,谈及玉米选育,刘波用两个成语形象地介绍玉米育种的艰辛。

三亚南繁试验基地里繁育的玉米。记者 利声富 摄
对于育种人来说,田间材料繁育和选择是基础环节,繁育的材料好不好,经过实验室分析鉴定后便知。
目前,我国玉米种植区主要集中在北方的温带地区,都使用温带玉米种质,但这些玉米品种绝大部分都经过南繁加代。因此,怎样为温带玉米植入“热带芯”,如何为玉米种业市场注入“海南芯”成为刘波等玉米育种科研人员研究的课题。
海南有丰富的热带玉米种质资源,这些热带玉米种质资源具有耐旱、耐高温等特点,南繁育种科研人员一直在想如何将热带资源导入温带材料中,繁育出优质、抗病等育种材料。
“这片地种的玉米材料有上千份,每份育种材料的性状都不一样,要从上千份材料中筛选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材料,通过杂交组合选育玉米新品种。”刘波指着身边一片玉米材料介绍。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我将继续扎根在海南这片希望的田野上,加大技术攻关力度,选育出高产、优质的新品种,突破种业‘卡脖子’问题。”刘波说,世界育种模式不断变化,作为一名南繁人,加快育种步伐、成果转化进度,给种业注入更多“海南芯”,是他永恒不变的初心。
蹲点记: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深入一线调查研究,是获得真知灼见的源头活水,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功。
当前,海南全省上下正在开展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各部门各单位积极推进调查研究,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海南省融媒体中心把深入开展“走转改”和大兴调查研究有机结合,编委带队,沉到一线,联动市县融媒推出“蹲点记”融媒报道,通过挖掘鲜活案例、典型故事,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展现海南自贸港建设给企业和群众带来的真实变化。敬请关注。
相关报道>>
南繁基地蹲点记①丨扎根海南 把梦想“种”进南繁热土
南繁基地蹲点记③丨探索玉米种质协同创新育种新模式 提升单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