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玉米”的一次被动营销

近期,网红辛巴、东方甄选董宇辉、东北农嫂及胖东来公司,因为“东北玉米”价格之争,一拨儿一拨儿地被顶上了热搜,线上线下围观者众,堪称近期的流量王。
莫名其妙的“东北玉米”事件
多日前,辛巴在直播间含沙射影骂东方甄选销售的东北玉米6元一根,利润率有40%,丧良心。网友哗然。

很快,董宇辉正面回应。

他还解释说,卖农产品,是一整个流程。如果这些中间环节的人都不赚钱,谁去做这件事?到最后,农民的玉米,还是会烂在地里。
随后,不知道是这番话起了作用,还是目的已达到,辛巴在直播间双手合十,鞠躬道歉,说自己格局太小了。
“东北玉米”事件急剧转折
两位大佬互怼快剧终的节骨眼,有网友爆料称,东方甄选玉米供货商“东北农嫂”,在自家的直播间,差不多的玉米只卖3.6元一根。于是,网友满屏骂其“背刺”东方甄选。

再稍后的9月29日,网友又爆料,同样的玉米,在胖东来线下超市的定价是 8.5元。
河南胖东来超市火速发布公告,宣布全面下架此产品,并对已经售出的产品,向顾客办理全额退款,称这是一次“非常严重的商品采购事故” 。

同时,东方甄选也悄然下架了这款玉米,并回应说保证品质不能超量生产,开始改卖“山西黑玉米”。
网暴也使得“东北农嫂”抖音号下架相关产品。
东北农嫂的玉米,是否能代表“东北玉米”尚是个疑问。但作为一个较成熟的农产品供应商,果真有如此混乱的定价?消费者们是雾里看花,目瞪口呆。
“玉米”事件的争议
线上和线下消费者,价格敏感和非敏感群体,本来都在自己熟悉的信息圈子里消费,各自安好。但是,当这些信息被放在一起比较审视、拆解示众时,说心里没点波澜是骗人的。
有人认为,这次风波,主要责任在于玉米品牌方东北农嫂。抨击东北农嫂见利忘义背刺插刀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在移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如果试图通过信息差来 " 价格双轨制 ",只会招来消费者和合作伙伴的不满。
有观点批评东方甄选“打着助农旗号赚得盆满钵满”。
东北农嫂直播时主播也表示委屈,“作为玉米生产加工厂家,销售自己的产品不把价格定的像东方甄选那样高也有错?”
虽然有购买过东方甄选和东北农嫂的网友称,两者的品质有差异。但这似乎已经不能改变汹涌的怒意了。


先登场的辛巴、董先生和东北农嫂,被某些网友称为“告密者”,“说谎者”和“投机者”。
虽有大量的支持者据理力争为他们辩护,但互联网是有记忆的,伤疤也将是永久的。

最后登场的胖东来,一番猛操作,赢了面子也赢了里子,被网友称为“良心者”。


不能把东北玉米打上“廉价”的标签
辛巴、东方甄选、东北农嫂事件里争议的玉米,按照用途分类的话属于鲜食玉米,央视财经在2020年年末曾做了一个鲜食玉米的节目,采访了一个吉林玉米加工厂负责人。

负责人介绍,因为品种、种植标准等要求比较高,末端收购价格也比较高在 8毛钱一斤左右,折合成一穗玉米大概在6-7毛钱。另外近年来鲜食玉米收购价格有一些涨幅,厂子收购价格每斤提高了5分到1毛。所以辛巴的7-8毛钱的收购价格是可能的。
但是农产品包装成本高、物流费用贵,以及产品不能标准化的特点,导致农产品市场很难做。“非标”也就意味着产品品质不稳定,容易造成售后争议。
就拿鲜食玉米来说,个头大小、色泽、口感都会影响到消费体验。对带货商来说,则意味着更高的成本。
所以,东北人也急了,网上力挺东北玉米,绝不能被贴上了一个“廉价”的标签。

“东北玉米”的一场被动营销
从公开资料上看,东北农嫂在吉林公主岭市,成立于2012 年,主业就是鲜食玉米和玉米产品加工销售。
在东北农嫂的淘宝店铺中,主要产品价格也集中在3-4元之间,多款产品回头客超10万,看起来之前的销量不错。

无论如何,“玉米事件”的确对东北农嫂品牌产生了影响,尤其是直播平台上,有的粉丝言论过激,按上 "投机者 "的骂名,东北农嫂形象受损严重。
归根结底,标准化程度低,始终制约着农产品市场的发展。不解决这些问题,农产品在直播电商中就无法建立良好口碑,对农民、供应商和直播方都不是一件好事。
但是,东北玉米也在此次风波中被强烈营销了一拨儿,虽然是有点被动。
在全网关注下,它抢尽了其他玉米的“风头”。
但愿多年后,大家不记得价格纠纷,只记得“东北玉米”。
来源:燃一点(ID: ranyidian) 作者:一点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