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中国乡村电影中的民俗是如何呈现的?

喜欢我不要忘记点击“关注”,您的支持与分享,是我最大的写作动力!
文丨汲影说
编辑丨汲影说
无论是生老病死、婚丧嫁娶等人生大事,还是日常生活中的琐碎小事,无一不包含着形形**的民俗。

风格不一的建筑、各地独特的饮食习惯等人们可观可感的属于民俗,凝聚在民族血脉中传统观念与信仰等也均属于民俗,史博公教授在其著作《中国电影民俗学导论》中将传统民俗分为“无形(软)民俗”与“有形(硬)民俗”:“除了那些能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见的,一般意义上的民俗事项——诸如:民居、服饰、方言、饮食、武术、戏曲、名歌、仪式以及五行八作等‘硬民俗’之外,民俗的范畴还应包括:传统观念、民族心理、民族精神、民族情感和民族思维习惯等‘软民俗’。”
钟敬文教授在其主编的《民俗学概论》中,对传统民俗进行细致分类与研究,将民俗分为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与语言民俗四大类,本文也借此分类详细论述在90年代乡村电影所呈现的繁多民俗形态。

影片中的生产民俗、饮食民俗、建筑民俗等物质民俗是电影创作最为基础元素,电影故事情节的展开、人物形象的塑造都离不开物质民俗的呈现。作为最易让观众发觉的民俗,物质民俗增强了影片的地域特色,展现了不同地区与民族的独特风情。
乡村电影以乡村为故事背景,以村民为叙事主体,因此人们的物质生产劳动不可避免的成为了影片的重要表现内容,农业民俗、工匠民俗、商业和交通民俗在90年代乡村电影中均有呈现。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狭义上是指种植业,广义上是指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副业、渔业等五种产业形式,本文所论述的农业民俗为包含五种产业形式的农业民俗,而不是单纯的种植业民俗。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的地理环境千差万别,适宜发展的农业类型与生产的农副产品存在较大差异,自然农业民俗也截然不同。

西北地区与青藏地区以及部分北方地区适宜发展畜牧业,何平导演执导的《双旗镇刀客》《日光峡谷》等以西北地区为背景的电影,均呈现了西北地区人民以饲养牛、羊、骆驼为生的生产劳动。
谢飞导演拍摄的《黑骏马》更是直观再现了内蒙古地区的游牧习俗,片中的宝音力格与索米娅白天在草场上骑马放牧,夜晚赶牲畜入圈,并随着季节的更换四处迁徙,寻找最合适的牧场。

我国大部分的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适合发展种植业,《男妇女主任》《喜莲》这些电影中玉米地与玉米垛向观众展现了北方地区主要种植作物,房檐下悬挂的玉米串也呈现了北方人民独有的农业习俗,玉米采摘后用玉米皮拴在一起进行晾晒,晒干后出售或者磨成细面食用。
南方地区则更适宜种植水稻,《那山那人那狗》中父亲与儿子送信途中的梯田,在给影片营造别致审美意境的同时展现了南方地区的种植民俗,其次在《被告山杠爷》等电影中多次出现水转筒车,这种适宜于南方的提水灌溉工具呈现了南方农具制作的习俗。

农民大多从事着传统意义上的农业生产活动,收益微薄,当不幸遭受自然灾害更是入不敷出,所以不少人都会在闲暇时做一些副业维持生计,从而形成独特的副业民俗文化。《秋月》中的秋月引领着村中妇女编竹筐,用竹条纯手工编织成形状各异的竹筐具有实用性又是具有鲜明特色的民俗产品。
《二嫫》中二嫫靠制作麻花面来补贴家用,夜晚和面、压面,白天晾晒售卖,从麻花面的制作工序再到集市上二嫫响亮的“卖麻花面喽”的吆喝声完整展现了村民副业自产自销的生产习俗。

早年间村民大多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在艰苦的生产生活环境下为了更好的收益,只能创造出最适合本地的种植民俗,所以无论是生产工具、生产步骤、生产形式都具有各地独有的特点,也融合着村民的劳动智慧,片中村民劳作的不易,也加深大众对村民的理解,激起大众的同情。
工匠是在社会与经济发展过程中,从原始经济群体中分化出的有一技之长的能人,他们以自己的技术劳动为主业,便利人们的生活的同时获得相应报酬。不同的工匠群体在发展中演化出了自己独有的民俗,例如拜师民俗、技艺民俗、禁忌民俗等。

《我的父亲母亲》中的陶瓷碗是父亲与母亲爱情的象征,外祖母为了给母亲留个念想,找到了锔碗匠去修复已经摔碎的陶瓷碗。锔碗匠是早年间比较时兴的工种,那时人们生活水平低,为了减少生活成本,碗、盆等陶瓷制品裂纹或掉碴后便会找人修补继续使用。
《我的父亲母亲》中的锔碗匠用绳子固定碎碗,用“钻钩子”将碎碗钻眼后用铜钉固定,并按钉收费,修复工序十分流畅自然,锔碗匠担子上的小铜锣,走起路来叮当作响,再加上锔碗匠“锔碗、锔盆”的吆喝声更是把观众带回了那个淳朴自然的乡土世界。

商业民俗是在长期的商业活动中形成的民俗,此时期乡村电影中所呈现的商业民俗主要可分为乡村集市民俗、行商民俗、坐商民俗三类。形成于殷商时期并延续至今的集市贸易成为了早期乡村居民获得重要生活物资以及出售农副产品的重要途径。
上文已经提到的二嫫也是通过集市这一场所出售麻花面,电影《过年》开头更是真实再现了北方的年集,集市上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小贩的吆喝声此起彼伏,孩子们拿着糖葫芦嬉笑打闹,大人则是忙着置办年货,除了日常市集中出售的货物以外,影片还展现了春联、爆竹、年画等春节才会出售的商品。

行商属于流动性的商业贸易,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资金雄厚,长途跋涉,进行大宗交易的商队,如历史上往来于大西北丝绸之路上的骆驼商队、云贵高原的马帮商队等;另一类则是小本经营,挑担背筐,上山下乡,走街串巷的货郎小贩。”
此时期乡村电影中的走商主要是走街串巷的货郎小贩,《黄沙·青草·红太阳》中的牛二摇晃着大拨浪鼓,沿街叫卖,出售绣花鞋、针线等生活用品,深受村中妇女的欢迎。走商虽不像集市贸易有固定的场所和时间,但作为集市贸易的重要补充,大大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也让小商贩日日可赚取薄利来维持生活。

坐商的范围更广,只要有固定门头与出售商品的店铺均可称为坐商,《双旗镇刀客》中迎来送往的饭馆、《被告山杠爷》中村口的杂货店、《筏子客》中黑牛常去的酒肆均是坐商,杂货店门前的招牌以及酒馆前悬挂的写着大大“酒”字的幌子均向消费者展现了所售货物的信息,便于老板推销商品,而90年代电影对于坐商的描绘也向观众传递了在商业民俗活动中劳动人民的经验。
随着市场贸易、人际交流日益频繁,人们的出行范围也不断扩大,各地区根据自己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不同的交通运输民俗。《黑骏马》《黄沙·青草·红太阳》等电影中的马车、牛车,《筏子客》中的羊皮筏子,《过年》中的爬犁均是不同地区极具代表性的交通工具。

90年代的乡村电影通过物质生产民俗的客观呈现描摹出了一幅幅真实的生产图景。在这种真实的生产劳作下,人们的语言行为更加合理自然,人物更贴合真正的村民,让观众了解到真正的农村生活,纷繁的物质生产民俗也让故事更加丰满,为电影增添传统韵味。
参考文献:
- 胡可.当代电影理论文选[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 史博公.中国电影民俗学导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
- 胡智锋.影视文化前沿——“转型期”大众审美文化透视[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