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玉米粘虫发生重、难防治?掌握3个技巧轻松解决!

玉米粘虫是一种玉米作物虫害中常见的主要害虫之一。属鳞翅目,夜蛾科,又名行军虫,剃枝虫、五色虫,体长17-20毫米,淡灰褐色或黄褐色,雄蛾色较深,是跨区域迁飞的重大害虫。一旦达到3龄,食量会暴增,危害极大,防治不及时会造成严重减产甚至绝收目前国内除新疆未见报道外,其它各省区均有分布。一年可发生三代,以第二代危害夏玉米为主。主要天敌有步行甲、蛙类、鸟类、寄生蜂、寄生蝇等。 

预计玉米粘虫在全国累计发生面积约4761万亩,粘虫自8月中旬在东北及华北地区点片发生,9月上旬在东北、华北、华中及西北地区持续蔓延,至9月中下旬达到虫害盛期,其中在东北大部、华北南部及华东北部等地偏重发生,在华中及西北东部等地轻度发生。

一、形态特征

(一)幼虫

幼虫头顶有八字形黑纹,头部褐色黄褐色至红褐色,2~3龄幼虫黄褐至灰褐色,或带暗红色,4龄以上的幼虫多是黑色或灰黑色。身上有五条背线,所以又叫五色虫。腹足外侧有黑褐纹,气门上有明显的白线。蛹红褐色。

(二)成虫

体长17-20毫米,淡灰褐色或黄褐色,雄蛾色较深。前翅有两个土黄色圆斑,外侧圆斑的下方有一小白点,白点两侧各有一小黑点,翅顶角有1条深褐色斜纹。  

二、危害症状

玉米粘虫为害症状主要以幼虫暴食玉米叶片,严重发生时,短期内吃光叶片,造成减产甚至绝收。1~2龄幼虫取食叶片造成孔洞,3龄以上幼虫危害叶片后呈现不规则的缺刻,暴食时,可吃光叶片。当一块田玉米被吃光,幼虫常成群列纵队迁到另一块田为害,一般地势低、玉米植株高矮不齐、杂草丛生的田块受害重。

三、发生规律

粘虫是一种比较喜好潮湿而怕高温和干旱的害虫,但雨量过多,特别是暴雨或暴风雨的袭击,粘虫数量常显著下降。粘虫产卵最适温度一般为19-22℃,适宜的田间相对湿度是75%以上,温度低于15℃或者高于25℃,产卵数量明显减少,遇到高温低湿的气候条件,产卵量会更少。幼虫不耐高温和低湿,气温19—23℃,相对湿度50%—80%最有利。当温度高达35℃或相对湿度降低到18%时,初孵化的幼虫都不能成活。一般水浇地、前茬小麦多肥密植的田块以及麦垄间播田,小麦、玉米共生期长的田块,由于食源充足,温湿度适宜,有利于成虫产卵和幼虫生长发育,田间虫口密度就大,危害相对就重。

四、防治方法

(一)光捕杀

对成虫防治,要利用粘虫成虫趋光的特点用杀虫灯等无公害防治技术诱杀成虫,以减少成虫产卵量,降低田间虫口密度。

(二)叶面喷雾

每亩用4.5%高效氯氰菊酯40-50毫升兑水1公斤均匀喷雾,或选择速效性杀虫剂喷洒,例如功夫菊酯+甲维盐、氟铃脲+高效氯氰菊酯。最好不要单独使用氯虫苯甲酰胺、除虫脲、抑食肼等缓效性杀虫剂。一般选择早晚幼虫取食的高发时间,喷药部位尽量施药在玉米心叶。粘虫有受惊落地的习性,要注意喷洒地表。还要喷洒地边路旁的杂草。

(三)毒饵诱杀

每亩用90%敌百虫100克兑适量水,拌在1.5公斤炒香的麸皮上制成毒饵,于傍晚时分顺行撒施,进行诱杀。

(四)撒施毒土

亩用40%辛硫磷乳油75-100克适量加水,拌沙土40-50公斤撒于玉米心叶内,既可保护天敌,又可兼防玉米螟。

五、喷施杀虫剂防治玉米粘虫的技巧

1、建议在傍晚时分去打药,玉米粘虫的生长习性是早晚取食,而选择的杀虫剂以触杀居多,所以,在下午17点之后打药,能够很好的提高防治效果

2、由于粘虫具有自我保护的能力,会用叶片把自己包裹住,因此,在打药时,一定要打匀打透,尤其是高温干旱的情况下,打透很关键。如遇粘虫数量较多,可适当增加剂量,而在增加剂量的同时,也要适当增加用水量;

3、玉米粘虫受惊吓后会落地,如果落地后,没有接触到杀虫剂药液,也会继续危害。因此,在打药时,注意掉落在地面上的粘虫,喷头可以对着地表喷施,以此来提高防治效果。

六、防治注意事项

1、喷洒时要远离水源,注意人畜饮水安全;

2、含有机磷的杀虫剂不得使用

3、宜选择无风晴天作业,作业人员要佩戴口罩、手套,做好个人防护,无人机播撒杀虫剂过程中要注意高空电缆及树木;

4、废弃农药瓶不能随意丢弃,要集中回收销毁,避免造成环境污染。

7-8月是玉米粘虫的高发期,希望农民朋友们,及时做好田间观察,提前预防和防治,把玉米粘虫的危害降至最低,促进玉米更好的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