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饲料中添加多少量的玉米胚芽,可以增强鱼的生长,且没有副作用

| 卿羽飞

编辑 | 卿羽飞

前言

胡子鲶,又称“塘虱”“土虱”。生长的适官水温为25~33℃,温度低于18℃摄食减弱,活动减少,在水温10℃时就会出现死亡

胡子鲶具有鳃上器官和皮肤呼吸作用,鳃腔上端具有一树枝状的辅助呼吸器,能呼吸空气。

在溶氧量为0.8mg/L以上的环境中就能很好地生长发育,胡子跄对环境盐度的适应范围为0%~0.2%,在pH4.8的酸性环境中仍然能正常生长适应性强,是一种喜温底栖鱼类

它的消化道具有大而圆鼓形胃和较短的肠(约占体长85%),以动物性饵料为主如鞘翅目、脉翅目、枝角类、桡足类和轮虫类水生昆虫幼虫及幼虾、螺蛳等。

在东爪哇地区,鲶鱼养殖的品种主要为胡子鲶,养殖区域主要集中在爪哇岛上的一些小土塘和部分的精养池,其他地区如加里曼丹岛、苏拉威西岛也有一定存量。

印度尼西亚因为地域横跨赤道附近(12°S-7°N),具有典型的热带雨林气候,年平均温度25~27℃,只有雨季和早季之分。

因此全年可以进行水产养殖,1年可以养殖4~5茬。

鲶鱼养殖技术水平较高(精养池、底排污),放养密度大(100~500尾/m³),饲料营养水平高(CP31%~40%,EE6%~8%、Lys≥1.8%),养殖周期短(70~90d),商品鱼规格小(80~120g/尾),成活率高(>90%),饵料系数较低(≤1.2)。

玉米胚芽占玉米颗粒重量的8%~12%,营养价值很高,是优质的能量原料。

全脂玉米胚芽脂肪含量极高一般为45%~55%,其中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烯酸等不饱和脂肪酸占脂肪总量85%。

此外还含有植物留醇维生素E等生物活性物质,促进动物生长和健康

另外,全脂玉米胚芽还含有16%左右的蛋白质,且氨基酸种类齐全,含量也比较平衡,其中缴氨酸和亮氨酸含量较高其生物学价值达64%~72%。

全脂玉米胚芽含有丰富的y-氨基丁酸和还原性谷胱甘肽(CSH),目前诸多研究表明,玉米胚芽油有显著降低血清胆固醇的作用。

在实验中我们将使用全脂玉米胚芽替代内添加鱼油,通过对鲶鱼增重、饵料系数、成活率、饲料成本等方面的比较,探究全脂玉米胚芽对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一、材料与方法

按试验要求随机分为3组即试验组1、试验组2和试验组3,每个处理2个重复,试验组1增加1个重复,放密度分别为555尾/m³、589尾/m³,采用间隔布局、条件对等方式开展饲喂试验。

试验组1鲶鱼料选择全脂玉米胚芽替代内添加鱼油(外部分仍使用油),玉米胚芽的主要成分及脂肪酸组成见表1和表2,日粮配方见表3。

从实测值看,各产品粗蛋白相差不大

试验组1的粗脂肪高于试验组2和试验组3,对试组2实测基酸与试验组3相近,试验组3的实测基酸低于试验组1和验组2。

试验时选用精养池,全水泥养殖池大小为2.5mx55m,水深60cm,水温保持在25~32℃。池底部设置加滤网的排水管道,试验期间不间断进行换水,清除池底饲料残渣和粪便。

在试验期间进行数次采样称重,了解鱼的摄食状况和阶段生长情况。

鱼种由养殖户的亲鱼自繁自养而成,精养池经清洁消毒并晾晒1周后,开始按试验组别分苗、分池养殖进行试验。

试验结束后,挑选出符合规格商品鱼(80~130g)、大规格鱼(≥130g)、小规格鱼(S80),进行称重汇总试验数据(出鱼重饲料用量等)进行统计分析。

二、饲料中玉米胚芽的量对鱼生长的作用

在成活率基本一致(90%~95%)的基础上,验组1、试验组2、试验组3的饲料系数分别为1.04、1.18、1.20,试验组1与试验组2、试验组3差异显著(P<0.05)。

平均出鱼重分别是326.4g、318.5kg、311.5g,试验组1与试验组2、试验组3不显著(P>0.05)。

商品鱼出品率( 成鱼均匀度方面)试验组1、试验组2、试验组3分别为88.82%、84.50%、83.46%。

从最终经济效益上看,试验组1优于试验组2 、 试验组3

因此,试验组1的价格性能比最高,试验组 1鲶鱼料在鱼在生长主要指标上全面占优。

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全脂玉米胚芽显著提高了鲶鱼的增重(P<0.05),而且有效减少了鱼油添加,节省了费用,与试验组 2和试验组 3 相比较,体色、成活率等方面也无显著影响。

从试验结果来看,试验组 1中使用的全脂玉米胚芽,为鱼的生长提供了丰富的亚油酸和亚麻酸等必需脂肪酸,提高了蛋白质和脂溶性营养物质的利用率,降低了饲料成本

即使在出鱼重量方面差异不显著的情况下,也能明显降低试验鱼的饵料系数,同时还能避免油脂添加过程中物料结块和混合不均匀的情况。

大多数淡水鱼类的必需脂肪酸为亚油酸和亚麻酸,除了其他正常的脂肪酸外,大多数水产动物对饲料中含有0.8%~2%的EPA和DHA有良好的生长反映。

在含 5%的硬脂酸三酯的饲料中,添加1%的n-3 系列高不饱和脂肪酸,能显著促进斑点叉尾鮰的生长。

一般认为,脂类的需要量不超过饲料的5%~6%,在适宜温度(26~30℃)下,鮰鱼摄食含动物脂肪和鱼油的饲料生长,快于摄食含植物油的饲料

鮰鱼对富含 18 :1 n-9、少含n-3、n-9系列的脂肪酸利用率,要高于18:2n-6、18:3 n-3脂肪酸。

鱼类对蛋白质需求量高,但对能量的需求同样重要。

由于大多数鱼类对饲料中糖类利用率低,饲料脂肪就成为鱼类的主要能量来源。

在鱼体内,脂肪是含能量最高的营养物质,单位质量的脂肪是蛋白质的 1.7 倍,是糖类的2.3 倍。

同时鱼类对脂肪有较强的吸收和利用能力,脂类的消化率一般在90%以上,脂肪是鱼类**的能量来源,脂肪提供鱼类所需的磷脂、必需脂肪酸,运输脂溶性维生素,构成组织细胞膜,并为某些激素和维生素的合成提供原料。

而玉米胚芽提供了丰富的必需脂肪酸,如油酸、亚油酸、花生烯酸,虽然不含有EPA 和 DHA 等ω-3脂肪酸,通过后喷涂鱼油也可得到补充。

实践证明,高脂高能饲料同样可以提高鱼类的生长速度,特别对冷水鱼来说,油脂添加量可以超过 20%(通过真空喷涂工艺)。

在生理条件下,脂类含能是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2.25倍左右,而淡水鱼类能有效地利用脂肪,并从中获取能量。

因此,当向可消化能较低的饵料中添加适宜脂肪,可提高饵料的可消化能,减少了作为能源消耗的蛋白质含量,这是脂肪对蛋白质的节约效果。

而一些鱼类能优先利用非蛋白质能源为生长提供能量,提高蛋白质的利用率,具有节约蛋白质的作用。

由于鱼类对饵料蛋白质含量要求高,如能根据鱼类营养物质代谢特点,在饲料中添加适量脂肪,可起到节约蛋白质用量,降低饵料成本的作用。

因此,分析、了解油脂的 EFA 组成,针对不同的鱼用饲料,选择性地添加富含 EFA 的脂肪源,最大限度、最优效率地为鱼体提供 EFA,从而达到节约成本、提高饲料效率的目的。

因此,脂质作为主要的营养元素,可为淡水鱼类提供高浓度、易利用的代谢能、必需脂肪酸(EFA)、维持机体细胞结构和细胞膜的完整性等。

鱼体脂肪的性质具有食物脂肪的性质,同时鱼体根据自身生理机制对脂肪酸进行一定的转化,如鲤、鳟、美洲红点鲑、鳗鱼、香鱼等。

当长时间喂以18:3n-3饲料时,其体组成中20:5n-3、22:6n-3会增加,说明此鱼能将 18 :3 n-3 等十八碳酸烯转化成20-C或22-C同一系列FA,但不同鱼类的这种转化能力不同。

这种差异可能是由于不同鱼体所生活的环境如水温、水盐度等所引起

仔鱼在刚出膜时大小基本相似,差别不大,随着生长时间的延长,个体之间的大小差别越来越大

在平均水温 24.7℃的条件下,长至平均全长为 4.0 m 左右时,最大全长(6.36 cm)为最小全长(3.10 cm)的2.05倍;最大体重(1614 mg)为最小体重(247 mg)的6.53倍。

据初步观察,这种差异随着水温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在水温较低时,发育较慢,个体间发育速度参差不齐,差异表现得更加明显;在水温较高时,发育较快,个体间发育速度趋于同步,差异相对较小。

全脂玉米胚芽的使用增加了饲料中必需脂肪酸含量,在不同的地域、管理模式、环境条件下都能有效提高鲶鱼的增重,减少饲料浪费,显著降低饵料系数(P<0.05)、节省费用,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并且通过试验同时发现,全脂玉米胚芽的使用对体色、条形以及成活率等方面无任何不良影响。

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5%的全脂玉米胚,对鱼的生长有促进作用,且无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