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凤格:南繁北育12载 为菏泽“量身定制”优良玉米品种

菏泽广电网讯(记者 刘念) 菏泽市农科院玉米专家曹凤格,12年如一日,往返于菏泽、海南两地,通过“南繁北育”,选育出针对菏泽土壤、气候“量身定制”的优良玉米品种,为我市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玉米是我市第二大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约占全市粮食种植面积的五分之二,占我省玉米种植面积的六分之一。2014年之前,我市一直没有玉米自主育种能力,农民种植的品种多、乱、杂,对我市气候环境适应性较差,产量和质量都不稳定。

菏泽市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副所长曹凤格:在本地选育一个品种,它有很强的适应性,能规避一些自然风险、自然灾害,我就下定决心选育出咱当地适应的品种来。

“南繁北育”是一种利用南北自然气候差异实现一年多代繁育的作物育种方法。曹凤格自2008年开始,每年都有五个月左右的时间在海南农村度过,像候鸟迁徙般往返两地,以一年两代的速度选育玉米新品种。起初的几年,我市只有曹凤格一人承担“玉米南繁”工作,从数据研究到人工授粉,都要由她独自完成。

曹凤格:授粉的时候,因为玉米植株比较高,脚踮起来,胳膊伸起来,取了花粉,从雄性上取了花粉倒到雌穗上,才能完成授粉的一个步骤。

为了和季节赛跑,在海南期间,曹凤格争分夺秒,有时一天就要独自完成500多棵玉米的人工授粉。也正是这样,大量的第一手研究数据牢牢印在了她的心里。

菏泽市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农艺师徐书举:试验地里面有玉米品种2400多个,她到地里给我们指导的时候,每一个品系的特点、特征,她都能如数家珍的告诉我们。

曹凤格:多做一棵就代表着一份希望,也代表着一份寄托,我们想着能尽快选育出适合我们当地种植的品种,来服务于农业生产,让农民增产增收。

2014年,曹凤格选育的“菏玉127”通过审定,成为首个我市自主选育的玉米品种。此后,曹凤格带领团队不断钻研,利用自创的杂优模式育成了菏玉138、菏玉189等玉米新品种,在产量、品质、抗病性等方面均有良好表现。

菏泽市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李思同:曹凤格所长通过十余年的南繁北育,培育出玉米品种六个,填补了我们当地没有自主玉米品种的空白,对于我们当地玉米产量的提升和质量的改善做出了积极贡献。

为适应农业机械化和社会发展需求,现在,曹凤格和团队又开始着手籽粒机收玉米和粮饲兼收玉米新品种的选育。

曹凤格:通过南繁北育,尽快选育出适合农业生产、农民增收的玉米品种,服务于农业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