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90年代的生活老照片,答应我只许看、不许哭!满满的全是回忆

如果你感到日常缺乏乐趣和色彩,那么关注我就对了。

我将天天给你带来不同的有趣图片,

越往后看,内容更加精彩!记得不要错过最后哦!

01 每一幅生动的画面都是满满的回忆,真难忘童年那美好的生活。八十年代,虽然我们不富裕,但那时候过的非常充实,我那个时候十几岁,上山,下河,出去玩根本就不用父母操心,现在不同了,孩子放学都得有专人接送。

02 成都北门口,城墙下的一个集市,人流如织。神奇的是,街上居然有一个路灯,当时是1917年啊,难道穿越了吗?

03 最喜欢上音乐课,老师会抱着一个手风琴给我们伴奏,好开心;夏天 ,快放学时 ,老师经常会抱过来两个牛皮纸的正方形包装,(用那种捻起来的绳子绑着)说到,5分一根,红豆的和牛奶的。那时候单一的似乎就这两种口味的冰糕。而且味特正特好吃。只可惜我有时候5分钱也没有啊!

04 丈尺,折叠的,伸开后刚好一丈长,合起来后五尺五寸长。在五尺长处装一轴。轴下五尺长,供丈量用,轴上五寸长,是为了折叠组装而必须的加长部分。

05 这是清末时期的,剃头师傅们正在给顾客剃头的场景。

06 济南产的大鸡,红专,鲁北,琥珀,金菊,改玉菊,泉城,大众,生产,金菊,泉城,金鹤,长青,琥珀,蚌埠产大团结,渡江,河南产螺河,许昌,开封,山东滕州产普藤,荆桥,孔府,云南产大公,青岛产黄海,海滨,青岛,大前门,宏图,双馬,金鹿,临清产飞马,春耕,宁波产大丽花。

07 草帽,这个在以前的农村可是标配了,大人们下地干活的时候都会带上这样的一定草帽,用来遮阳,现在很少有人戴了,除了上了年代的老人。

08 老式打火机,友友们,这种老式打火机是煤油还是用汽油做燃料的,我记得不太清楚了,有记得的可以告知一下吗?谢谢!

09 绿色鸡汁味、蓝色咖喱味、黄色孜然味、红色黑胡椒牛排味。有谁还记得一个叫小虎队的方便面不?里面有个圆片片,上面有豁口两个就可以别住着玩儿了。小虎队干脆面是真的好吃,

10 手摇喷粉机,农田喷666粉用的。生产队打六六粉用的 ,应该是喷66粉的,那时候的喷粉机和喷雾器都是一个金属制品。

11 高粱秸秆的制作眼镜的玩具,童年的你们玩过吗?虽然我们童年没有真的眼睛让我们戴,我们就用高粱秸秆外皮和里面的瓤制作而成的。想起了小时候依偎在奶奶身旁,晒着太阳,奶奶用玉米杆,高粱杆做的眼镜,风筝。再也回不去了

12 姐姐还有邻居小孩躺在上面纳凉,记得小时候老家有一种草(不知道叫啥)打来就像编大蒜那样把它编成一条大粗绳 挂在太阳地晒干以后就点着它 冒烟 烟雾可以驱逐蚊蝇!火不能烧旺,就有烟就行了,有了烟就能驱走蚊子,呵呵!还有手里不能缺一把像济公一样的蒲扇。这都是满满的回忆。

13 马车可能是在北方比较常见,老马识途,所以马车它的力气更大,而且蓄力更强。也是出远门,拉比较重的货物的时候,会用马车。

14 毛草屋我看过,小瓦房我住过,那些老物件我基本都用过,七零后的我,当年是不是太贫穷了点呢?

15 交通工具架子车在我们老家农村叫板车,一个人在前面拉着走,如果是还有人,就在后面推着走。独轮车和板车在八十年代时农民经常用它们交公粮。

16 1940年代,很多海边的居民靠打渔为生,当时很少油轮,大多使用这种简陋的小船。

17 篾匠,我年轻时自学了用竹篾编竹篮,康筛,竹篓等,现在已经忘了。“男怕选错行,女怕嫁错郎”,篾匠,基本上淘汰了全部都是塑料制品,压铸产品,速度快,质量低,外观精美,代替了手艺人。

18 女兵们身先士卒,战地之花,美极啦!巾帼不让须眉,战地红花分外娇!

19 北京紫禁城承光门,110年发生的沧桑巨变

20 延安,你这庄严雄伟的古城,这里升起热力四射的恒星。宝塔山,清凉山,杨家坪,延大……一个充满着革命气息的地方,这些老照片太珍贵了!是延安的故事可拍好多电视电影。现在又看了72年前的延安照片,真是沧海桑田,令人感慨!真感谢那一代伟人和无数先烈,延安精神必须代代相传!这才是真实的历史,希望拍抗战剧的导演们不要再歪曲历史了

21 一位年轻漂亮的女考生,正在聚精会神地答题,如今四十多年过去了,不知道她后来是否考取了大学。

22 9点钟之后就没人了),一直到80年代中期,因城市改造才没有的……

23 确实凉

24 1964年,北京公园里的大爷们,都喜欢打太极拳。

25 人生第一部手机诺基亚6300,还在抽屉里静静的躺着,那是我美好的回忆!

如果您想看更多精彩内容记得点击“关注”,再次感谢您的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