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品种每一年都换,连续两年都减产,应该怎么办?

某农户去年种植一个玉米品种“干枯”了(因病害而早衰),今年换了另外一个品种又“躺平”了(倒伏加倒折),他彻底“懵圈”了,不知道2023年到底应该种植什么品种啦(见下图,来自抖音截图)。

一,到底什么玉米品种“真的好”,很多农户真的不知道

事实上,这位种植户代表了一部分农户的真实心情:什么玉米品种属于“真的好”,很多农户真的不知道,他(她)们更多地是轻信种子经销商的“一面之词”,或贪图礼品,或贪图吃喝一顿,或“随大溜”地参观什么观摩会就订了种子,或迷信的大公司或大品牌......言而总之,很多人买玉米种子却对种子不太了解。

另外,种子的县级代理商和乡村零售商,真正“懂种子”的也不太多,很多人仅仅是迷信大公司或大品牌,甚至是为了贪图某个品种的利润高。

因为,真正的好品种,永远是稀缺的(出自韩俊强先生、杨大海先生)。能出现一个真正的好品种如同“买彩票中大奖”那样的概率一样,不会因为大公司、或大品牌、或大型观摩会、或大型活动等等【与种子本身无关】的事情,就可以决定一个品种是“大品种”或“好品种”。就算是马云去买彩票,能不能不中大奖,和他是不是马云没有半分钱关系(真正的好品种,需要天时、地利、人和,不会因为某个公司或某个品牌而“想当然地”是好品种)

大家可以思考一分钟:全国几千家种业公司、几十万育种人,可是,你们县真正能种植很多年的【站得住脚】的品种,能有几个呢?

二,真正的好品种,是对比出来的!而且是必须经过至少5年以上的“考验”才能证明“品种不错”

下图,是全国农技中心品种区试处王玉玺处长报告指出:55%的玉米品种仅仅在市场上存在1—3年就“消声灭迹”了。

请注意:这些坚持不到3年的品种,是很多种植户付出了减产的代价,部分种子经销商损失声誉为代价甚至“关门歇业”为代价换来......

王永普先生曾撰文指出:审定的玉米品种,大田表现能“过关”的1%也不到,大多数市场上“昙花一现”。

更为严重的是,某些种业公司的玉米品种是“年年出事,换一个地方继续卖”......

@北方农村网科技顾问团资深专家从事农业30年多年,深知玉米品种,特别夏玉米品种出来一个“真正的好品种”非常非常难,要经过不同地方、连续多年的对比才行。

只有在不同的区域,同一块地,同等条件下,几十个或上百个品种进行对比,每一年只“优胜劣汰”选取其中【最不赖】的5%进行下一年的对比,才行。

三,抗性就是产量,没有良好的抗性的品种=减产

我国顶级玉米专家赵久然老师指出:玉米因为各种逆境会减产50%以上,甚至绝产。

真正的懂科技的人都知道:丰产年份,所有的玉米品种产量“都差不多”,唯有减产年份才是验证一个品种是不是真好。请注意:不同的年份的减产风险不一样,所以必须经过5年以上不同减产因素的验证,才能确定某个品种“是骡子是马”。

视频加载中...

四,再好的品种也有缺点,所有的玉米品种都有减产风险

就算你经历了5年以上验证某一个品种,你也保证不了它在下一年出现减产。因为,没有十全十美的品种,就算是“好品种”,也仅仅是“缺点少”或“缺点小”而已——例如,已经推广了20多年的“郑单958”,2021年的锈病严重,2022年也发生了高温热害.....

请记住:没有任何人可以保证你种植任何一个玉米品种,在下一年不减产的。种业公司不知道,种子代理商不知道,种子零售商不知道......他(她)们都是在【赌概率】——只要某个玉米品种80%的表现不减产,他们就高兴的“不得了”!只是,“苦了”那20%的种植户。

站在种植户的立场,@北方农村网科技顾问团进行了9年的玉米“红加粉混播”和“白夹红混播”实践——对此,李潮海教授、乔江方研究员、马兴林研究员、董树亭教授、任寒先生、杜雄副教授等“搞玉米技术”的专家,都提倡2个玉米品种混播或间作(备注:@北方农村网科技顾问团经过实践,确定了“混播>间作”)。

另外,一部分有社会责任心、强烈的社会良知的种子代理商或种子零售商,也逐渐开始了2个玉米品种的混播了:因为,他们越来越明白,2个品种销售10万亩,和一个品种销售10万亩相比,对于他(她)们的效益没有损失,但是“过多地销售某一个品种单独种植”,出现了减产就是声誉受损,甚至“一蹶不振”,更甚至“越干越难”或“干不下去了”。

而推广2个不同抗性优势、不同种业公司的、不同育种人的品种进行【红加粉混播】或【白夹红混播】,因为品种的类型不同、血缘关系遥远,从而实现【抗性互补+授粉互补+根系互补】,可以“更加抗灾,省肥又高产”——夏玉米由于“根系互补”和借用前茬的肥料,只用半袋尿素就可以比地邻增产1/5左右,而且越是减产年份越高产。

不让种植户进行2个品种混播的人,不是傻,就是坏!——因为,没有任何一个玉米品种可以保证种植户2023年不减产。

#农业真科技##玉米真科技##玉米混播更加安全高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