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一) 有一种年味,叫爆米花香
年岁渐增,每每临近年关,我常常想起小时候在农村的过年。
那时,故乡的生活贫乏单调,日子也过得紧紧巴巴,可那时的年味,却比现在浓烈得多。
对于小孩子来说,还不懂得生活的艰辛,只是盼望着过年时节,有好吃的,有好玩的,还有新衣服穿。
每年一进腊月,妈妈就会到村南的河边,用手推车推一些沙土,回家用铁筛子过滤一遍大土块,再用另一个更细的筛子再过一遍,保证筛过的沙土又细又干净,然后晒干,装在一个布袋里保存。
我们知道,妈妈为炒干货做好了准备。因为家庭条件所限,主要以玉米花为主,还会有少量的花生和葵花籽。
一般在腊月二十以后的某天,趁着天气晴朗,午饭过后,在偏房的柴火灶,或者由爸爸临时在院子里搭起的简易柴火灶上,妈妈进行炒制。
烧火的和炒制的两个人,必须提前“全副武装”起来。爸爸负责烧火,他戴上一顶旧帽子,嘴用毛巾围起来(那时口罩也是奢侈品),只露出两只眼睛,还要换上旧衣服。
妈妈负责炒制,掌握火候,他除了和爸爸一样的装备之外,还要戴上套袖,以防炒热的沙土溅到棉袄袖子里。
爸爸点火烧锅,待锅温热了,妈妈就把原来晒好的沙土倒进锅里,用一个小笤帚在锅里来回翻动沙土,小笤帚是用谷子的秸秆做的,北方的“特产”。接触锅的那头软硬适当,不会对锅造成大损伤。
当沙土发热而不烫手时,把玉米粒儿倒入锅内,继续翻炒搅拌沙土和玉米粒儿。听到锅内的玉米粒儿随着翻动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这时要加快翻炒的速度,使玉米粒儿均匀受热,而“噼噼啪啪”的响声由零星到密集时,玉米粒儿的金黄色皮爆开了,玉米粒儿的体积一下子会涨几倍,里面的淀粉好似开花一般,鼓鼓的撑着,用手一捏都碎了,一股玉米香味儿随之散开。
玉米粒儿“蜕变”成玉米花,色香味俱全。
妈妈把沙土和玉米花一起盛出来,倒进铁筛子里,沙土就和玉米花“友好分手了”。把炒好都玉米花倒在大簸萁里,晾凉,存放在家家户户都有的瓦罐里,透气又防潮。
妈妈会连续炒好几锅玉米粒儿。
玉米花一嚼“咯嘣”脆,满嘴留香,这是我们几个孩子年节期间最好的零食,有时甚至出了正月还有的吃。
而花生和葵花籽比较少,妈妈也会单独放好,要留待过年家里来拜年的客人时才会拿出来吃。
有时想,为什么我们总怀念小时候的过年?
或许是因为那时物质的贫乏,过年才有新衣美食;或许是因为那时的单纯,快乐就很简单……或许,只是因为那是故乡,当年自己也还是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