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里的那浓浓的年味
#这就是年味儿#@这就是年味儿|新春佳节已过去了好几天,这几天正是走亲访友的热闹时刻。我想过了农历初十,也都又面临告别,各奔东西,象动物一样四处刨食去了。节日显得匆忙空洞而无情……。
因为老妈生了点小病刚好,我年前就早点回了老家来好好陪陪老妈,给她做点好吃的。平时都在外面谋生,老家村子上一般都看不到几个人。直到农历腊月二十五以后才开始有人回来准备过春节!

人是多了些,可还是空荡荡的村子,没有什么能显示春节的气氛。节日热闹的氛围早已变成了遥远的回忆了……
要是在八十年代那时,进入腊月二十到处都是节日的气氛。我们北方,家家自己做红薯粉丝,刚做好的粉丝装上一小碗,弄点酱油,放点葱蒜,那味道比现在的粉子好吃多了。红薯还可做糖,也是家家自己做,做成的糖红黑色,铺成大饼状,底下垫着炒熟的面,吃的时候敲下一块,就是有点粘牙。另处做成的糖又用来做米花糖。
现在街头卖的米花糖用的都是白糖,俺们农村那时用的都是红薯做的糖。玉米花,大米花是在大锅里炸的。我记得爸妈在锅里添点沙土,把玉米粒倒在里面,烧热翻炒,噼噼啪啪的。这个时候爸妈就让我们笑,大声笑,笑的越大声,米花就爆得越脆爆得越大……

不只这些,还要做面点,用油炸麻花、炸果子、炸鱼,炸猫耳朵。呵呵不是炸猫的耳朵啊,是一种象尖尖猫耳朵的面食呢。
这都是迎接年的仪式感,大人小孩充满着快乐与幸福!如果说这是吃的方面的快乐感觉,那精神层面的也丰富而喜庆!
春联,更增加了街日的内函!二十四小年过后,写春联开始了。上过几天私塾的叔叔大爷可累个不轻,三五家七八家的不停的写。字正纯厚的毛笔字写在花花绿绿的纸上成了春联,透着墨香,传递着节日的喜悦!我们跟在后面学写,但写出来的字总是象蛐蛐爬的一样,呵呵,还弄得手上脸上都是墨迹连,丑态可笑。
那时的春联不单单是人手写的,春联的颜色也不象现在一般都是红色。春联的颜色有红色、黄色、蓝色、绿色,各种颜色搭

配也讲究的,不是乱贴的。比如一族人死第一年,不贴,第二年贴黄色等等,严格得很。
等到年三十,家家都贴上春联,自行车板车拖拉机上,就连鸡圈猪圈,羊角牛角上贴得都是,都是吉详语。到处贴的都是,花花绿绿的,在鞭炮声中在节日的欢乐气氛中迎风招展,喜气洋洋!
可是这一切都没了,春节只剩下单调的打印春联和零星的鞭炮声。年过了之后,也没有唱戏,也没有舞龙舞狮,也没有秧歌队旱船舞,也没有丢火把了。
春节一过,正月初十以后,人渐各自远去,留下空荡荡的村落。节日也许渐渐变得只剩下一种仪式,一种程序……这是时代的进步还是一种心情的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