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害虫难防治,用药不是越贵越好,农民不要陷入价格误区

今年的玉米,将经历三种害虫的危害,也被称为玉米生长的“三道坎”,哪一种疏于防治,都将会影响玉米的正常生长,严重的会较大影响玉米产量。

这三种害虫分别是二点委夜蛾、甜菜夜蛾和玉米螟。

二点委夜蛾和甜菜夜蛾主要危害玉米苗期,在危害期方面,二点委夜蛾主要集中在玉米出苗期至三叶期,甜菜夜蛾主要集中在玉米三叶期至拔节期,但二者也可能混发危害,它们一个危害茎基部位,一个危害叶片部位,为农民朋友的施药防治,带来了极大的难度。

由于田间秸秆较多,为害虫提供了保护伞,加上害虫抗性的增加,也就造成了今年玉米害虫难治的局面。

为了应对这种现象,农民朋友纷纷调整防治策略,在增加药水量的同时,也调整了杀虫剂的配方。

以往防治二点委夜蛾和甜菜夜蛾较为常见的配方有甲维盐、甲维盐+高氯、甲维盐+虫螨腈等,每亩防治成本在3-5元之间,但这些配方按照往年用量,已经达不到彻底杀虫的目的,农民在提高用药量的基础上,也在寻求更高价位的杀虫剂进行替代。

如甲维盐+茚虫威、虫螨腈+茚虫威、甲维盐+虫酰肼、甲维盐+甲氧虫酰肼等,亩防治成本提高至8-10元。

当玉米生长进入小喇叭口阶段,很多种植户认为,越是玉米生长后期,玉米害虫就越难以防治,抗性也就越大,加上部分农资店老板的推波助澜,在杀虫剂选择上,往往是好上加好的原则,殊不知,这样做既造成了农民朋友施药成本的增加,又造成了农药浪费。

这是因为,玉米生长后期,主要为玉米螟危害,玉米螟只要选对农药,防治难度要远远低于二点委夜蛾和甜菜夜蛾。

玉米螟又称玉米钻心虫,为玉米生长中后期主要虫害,由于玉米螟成虫喜爱在距离地面约50㎝处产卵的特性,所以,在玉米小喇叭口期,就要细致观察是否有玉米螟的危害了。

当前,玉米螟防治模式主要有两种:见虫施药和预防施药。

见虫施药:在玉米小喇叭口至大喇叭口期,当玉米新叶出现玉米螟危害,或玉米叶片出现整齐排列圆孔或玉米心叶出现被玉米螟啃咬痕迹时,就要及时施药防治。

此时防治玉米螟主要方式有两种,一是采取辛硫磷颗粒剂或克百威颗粒剂进行丢芯,这是防治玉米螟的传统做法,不但能杀虫,还能起到较长的预防作用,在杀卵农药尚未上市时,采取颗粒剂丢芯,是农民朋友防治玉米螟或预防玉米螟危害的主要方式。

二是采取甲维盐、甲维盐+高氯、甲维盐+虫螨腈等常规杀虫剂进行喷雾防治,同样也能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预防施药:预防施药以杀卵为主,也可选择虫卵双杀的农药,但建议大家尽量推迟施药时期,若玉米小喇叭口期没有发生玉米螟危害,就尽量选择在大喇叭口期或大喇叭口后期进行施药,从而增加药效的持效期,保证玉米结穗期也不会发生玉米螟的危害。

比较常见的配方主要有虫螨腈+虱螨脲、甲维盐+氯虫苯甲酰胺等,从性价比方面来说,前者更受欢迎。

玉米螟虽然是玉米主要害虫,若不注重防治,轻则减产10%左右,重则减产20-30%,但相比于二点委夜蛾和甜菜夜蛾,玉米螟对农药相对敏感,所以,只要防治方法到位,完全没有必要用价格更高的所谓高档农药防治,从而陷入价格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