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大型青贮农场:万亩玉米用机器轻松搞定,这模式中国能借鉴吗

作为全球乳制品第二大国,荷兰国内拥有18000多家牧场。欧洲的大部分猪肉、牛肉、禽肉和肉罐头,一般都是荷兰供应的。

说到这里,你的脑子里是不是会浮现出一个国土大部分都用来耕种和放牧的田园国家?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农业大国,它的农业人口数,仅仅只占总人口的5%。荷兰究竟是靠着怎样的一种农业制度,来供应大半个欧洲的肉类产品的?

强大的9700i青储机

关于荷兰农业强大的核心原因,就在于集约化经营。

啥叫集约化经营?简单来说就是利用大型机械,来配合农作物的大规模收割机制。通过这种“机械+机制”的方式,来让农业的产能做大做强。

关于这种“机械+机制”的方式,我们接着拆开来讲。首先就是机械方面,就拿收割青储玉米的9700i青储机来举例。

这种由美国约翰•迪尔公司制造的农用机械,配备12缸柴油发动机,以及1500升超大油箱。其最大输出功率可达759马力,最大行驶速度达到40公里/小时。

除了强大的动力基础以外,9700i青储机的作业部件也很优越。这台机器的前方有一个9米宽的玉米割台,它的上方是2层拨禾齿,下方是切割刀盘。切割刀盘上焊着12把收割刀,在这种情况下,9700i青储机一次性就可以收割12行玉米。

把玉米收进来以后,里面的搅磨机会把玉米秸秆切碎成长度为3-14毫米的碎段。到时候这些碎段会通过一个管道,倾泄到旁边的运输车上。由于倾泄的速度比较快,所以每台9700i青储机需要配备4台运输车同时作业,这样就能确保收割流程不会中断。

按照当地农民的描述,像这种收割方式,一小时可以收割60亩的青储玉米,总重量达330吨,比以往的手扳玉米要快几百倍。在这种情况下,荷兰的那些牧场,就能拥有源源不断的饲料供应了。

青储玉米模式

讲完了机械收割模式,我们再来讲讲荷兰的青储制度。正是靠着这种制度,荷兰才能把自家畜牧业的产量提到老高,甚至一度霸占欧洲农业榜榜首。

荷兰农民将青储玉米收割结束以后,紧接着将其送往饲料厂,在这里将会把青储玉米全部变成青储饲料。工作人员将之前收好的青储玉米,全部倒入一个大池子里。紧接着在池子里加入各种添加剂,等到青储玉米发酵完毕以后,就变成了远近闻名的青储饲料了。

相比于普通饲料,青储饲料的营养更加丰富,口味也比较酸香。由于这些青储饲料都是连带玉米棒一起粉碎的,所以它的淀粉含量特别高。牲口吃了这种饲料以后,很快就能长得膘肥体壮,根本就不用额外再去吃那些精饲料。

正是因为青储饲料的优点如此之多,所以许多人也将其冠以“草罐头”的称号。

按照有关数据统计,在没有发明青储制度之前,荷兰猪的成长周期是8个月左右的时间。自从采取了青储制度,荷兰猪的成长周期缩短到了6个月。这省下来的时间,那可都是钱啊!

河南农民因玉米惹骂战

既然这个青储制度这么高级,那我国可以借鉴一下吗?其实像这种情况,我国的一些地方也早在试点了。比如河南省,就经常会有收青储饲料的厂子。尤其是在去年5月份的时候,河南农民还因为青储饲料被骂上了热搜。

当时河南许多饲料厂纷纷出现“断粮”窘境,于是打算向农民征收大量的玉米作为饲料。但农民们种的都不是青储玉米,而是普通玉米,所以一时半会儿没法操作。

这时候饲料厂的一些人突然想到了办法,那就是将那些还没成熟的普通玉米,全部当成青储玉米来收割,这样就行了。

为了征得农民们的同意,这些饲料厂的工作人员,甚至还把收购价提到了1500元/亩,远高于1000元/亩的普通玉米价。面对这种好事,农民们自然是欣然接受了。

然而,这件事曝到网上以后,立马引起了网友们的骂战。有人说这些玉米还有20天就要收割了,就这样当成饲料处理太可惜。还有人却说,饲料厂高价收玉米,农民又没亏本,所以为啥不支持?

还有人直接上升到了阴谋论的层面,说这是外国倒逼中国开仓卖粮的把戏,为的是制造舆论,挑拨农民朋友和政府的关系,制造社会矛盾。

反正关于青储玉米这个话题,在网络上吵得沸沸扬扬。甚至还有一部分人开始构思,我国农民究竟适不适合像荷兰农民那样,靠种青储玉米为生?

青储玉米VS普通玉米

像这个问题,如果从我国国情出发来看的话,那确实不适合,或者说——没那么适合。

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如果是种粮食的话,农民种多少,国家就会收多少。因为我国有专门的储备粮仓,所以不用担心粮食滞销的问题。但青储玉米就不一样了,这东西只有养殖场才会收。如果哪天养殖场不收了,或者倒闭了,那农民该卖给谁?

其次就是运输的问题,像这些青储玉米,对水份都是有要求的。最高规格的青储玉米,它们的含水量特别大,质地也比较新鲜。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青储玉米的运输成本就特别高。

毕竟它不是粮食,粮食脱水后,可以保藏很久时间。而那些青储玉米几乎不能脱水,所以很快就会腐烂变质了。由于青储玉米的运输受限,所以它只能在周围的200公里内调配,再远一点的农民,就没办法完成这些操作了。

第三就是选择性的问题。青储玉米和玉米本身就不是一回事,青储玉米的玉米棒产量低,主要长叶子和杆。所以种植青储玉米的农民,只能把它当做饲料来卖。

但如果是普通玉米,就有两重选择性了。你需要粮食的时候,那我就等玉米成熟,把它当粮食卖给你。你需要青储饲料的时候,那我就直接提前收割,把它当饲料来卖。在这种情况下,种植普通玉米的农民,就达到了一种进退自如的境界,不会因为选择单一而被卡脖子了。

所以说,从方方面面来看,我国农民都不适合种植青储玉米。唯有种植粮食,才是农民们的生存之道。

这种制度能不能大规模推广?

这时候可能又有人开始设想了,假如青储制度符合我国国情的话,那我国能靠这些大型机械,来达到荷兰那种畜牧业大国的地位吗?

关于这个问题,只能说要分情况来讨论。刚才也讲过,像荷兰那种收割模式,一次收割12行玉米,旁边还得跟着4台运输车。像这种方式只适合东北黑土地这样的农业大省。因为这块地方的平原面积大,所以整个机械体系可以自由运转起来。

至于其他地方的话,基本上就无法实现这种操作了。尤其是像南方这种丘陵和梯田地带,要想复制荷兰那种收割模式,简直难如登天。

也正是由于这种收割模式不能大面积推广,所以那些机械对于我国的大部分地区来讲,几乎没什么用。既然没有这方面的需求,那么青储制度也就开展不起来了。

此外,还有一个隐藏因素,也限制了我国的青储制度发展,那就是粮食危机问题。如果大面积搞青储制度的话,我国的粮食产量势必就会下降。

要知道,我国当年放弃了大量种植大豆,并不完全是因为美国发起的大豆战争,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假如拨出这么多的耕地来种大豆了,那么粮食又该去哪种?要经济作物还是要粮食作物?要优先赚钱还是要优先填饱14亿国民的肚子?

以14亿人口的规模来看,我国到时候肯定需要大量进口外国的粮食。虽然像东欧和印度那些国家,他们的粮食价格都比较便宜。但真正这样做的话,那我国的命根子就掌握在别人手里了。一旦别人抬价,跟我们打粮食贸易战,那我们该怎么办?

首先财政方面的负担肯定是要加重的。其次,包括馒头、面包、啤酒等下游食品的价格,也都会飞涨。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就会陷入动荡模式。所以无论怎么讲,我国都不可能舍本逐末,去追求所谓的“粮食转饲料”制度。

毕竟我国不是荷兰,没有他们那种人少地多、资源丰富的环境,更没有超高的人均GDP。所以只能以粮食为基础,守好土地里的每一根红线,这样才能顺着国运把工业化模式走下去/不然的话,我国到时候可能就会沦落到阿根廷和巴西那种境地了。

结语

老话说的好:“民以食为天”。牛羊肉虽然不错,但那也只是辅料食品,跟粮食相比,完全不值一提。所以我们对于青储制度的态度就是,局部试点可以,但要全面推广的话,那就不可行了。毕竟全国14亿人都等着吃饭呢?总不能先拿粮食喂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