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科成果为乡村振兴装上良种“芯”

视频加载中...

央广网济南11月1日消息(记者刘博伦)10月31日,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第三届农业科技成果秋季拍卖会在济南举行。本次拍卖会遴选了全院20家研究单位的46项标的参与竞卖,最终总成交金额5205.2万元,溢价率109%。其中,玉米新品种“鲁单513”、大豆新品种“齐黄39”均以1000万元价格成交,为落实国家稳口粮、稳玉米、扩大豆、扩油料的粮食生产目标装上了良种 “芯”。

拍卖会成果展示现场(央广网记者刘博伦 摄)

据了解,参与本次拍卖会的企业共128家,参与竞拍的成果涵盖了作物、检测、农产品加工、农机、农药等多个领域。其中,作物新品种19项、新产品1项、新装备2项、软著6项、专利和技术15项,部分成果居国内同领域领先水平。

据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成果转化与推广处处长杨英阁介绍,本次拍卖会首次推出软件著作和平台共建合作权的拍卖,推动了农业科技信息和科技服务产业化的进程。参拍的农科成果在价值评估方式上更加侧重于市场导向,将成本评估与市场评估相结合,更加真实反映成果的应用前景和市场潜力。此外,成果推介方式更侧重于精准性,针对不同的专业人群开展分类推介。

拍卖会现场(央广网记者刘博伦 摄)

“科研成果为市场带来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是评判科研成果的重要标准。”杨英阁告诉记者,过去两年,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成果转化合同金额5.02亿元,到账收入2.78亿元。农业科技成果秋季拍卖会是该院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举措,前两届秋拍会中61项成果拍卖总金额达2.22亿元,7项成果成交价过千万元。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和推动山东成为全国首个农业总产值过万亿元的省份注入了动力。

成交价达一千万的玉米新品种“鲁单513”(央广网记者刘博伦 摄)

“科技创新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是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的重要通道。”山东省农科院党委书记李长胜说,通过以科研单位主导,企业承接,市场化运作的成果拍卖活动,更快、更直接地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农业生产力,助推农业农村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