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景式回顾三年前的那场抗疫之战,和如今简直判若两国……(三)
(本篇接上文《全景式回顾三年前的那场抗疫之战 和如今简直判若两国…(二)》)
2020年1月21日,武汉市武昌医院也被征用为定点医院,并需要在两天内完成院区改造,转出499名病人,接收发热患者。
时间紧,任务重,疫情严峻,院长刘智明几乎三天三夜没有合眼,带领职工改造病区,腾挪病房。并迅速成立医院医疗救治指挥部和十个工作组。1月23日,武昌医院如期收治发热患者
鲜有人知道,刘智明已带病上岗多日。妻子蔡利萍回忆,1月22日凌晨4点,她接到丈夫电话,请她收拾一点换洗衣物送去。因为成为定点医院后他就不能回家了。她有些担心,因为此前丈夫有些“感冒”,持续低烧了一周,她还听出丈夫有点喘。
蔡利萍当时特别着急,问刘智明都那个点了怎么不去休息。结果第二天下午,刘智明就因为确诊新冠进了重症病区。
1月28日,刘智明核糖核酸检测呈阳性。住院期间,他接到妹妹电话时,还说“医院还有很多事情没做”。
2月14日,刘智明因病情加重转至同济医院。刘院长在接受治疗时千叮万嘱 如果万一,不要插管抢救” 因为在当时防护服不足的情况下 插管治疗会给救治他的同时带来巨大感染风险。他的妹夫说,刘智明的身体一向不错,家人在病房外守候了两天,期待奇迹。然而,奇迹还是没能出现。刘院长成为抗击疫情中去世的第一位在职院长,也是当时已知的第九位殉职医护人员。

刘智明院长
截止到1月20日24时,国家卫健委公布,累计报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病例291例 其中湖北省270例,北京市5例,广东省14例,上海市2例 更可怕的是 通过此前的病例分析 专家们判断 这种病毒潜伏期很长 目前还有多少密切接触者 潜在感染者 细思极恐。
很快,纸就包不住火了。从武汉到周边城市,到周边各省,再到全国各地,疫情图中的红色越来越深,占比越来越大,病毒的传播速度比想象中还要快速。截止1月24日,全国已确诊876例,那一天, 是正中国人的除夕夜。到了1月29日,全国已有31个省份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
1月30日 中央督察组来到疫情第二严重的黄冈,询问负责人相关情况 督查组问:“这个医院房间总量能接待多少人?”主任唐某低头沉默 无以作答 时任黄冈市疾控中心主任陈明星说:“118。”唐主任却说:“我记得是 200左右……”督查组追问:“到底多少?”二人依旧含糊其辞。
一问三不知的新闻迅速在网上流传开来,百姓们看到后觉得又好气又好笑。

国家自然不会让无能之人继续苟且在他们的位置上。1月30日,唐被免职;2月13日,武汉13名失职人员被革职。
出了大事情之后,地位就提高了,然后慢慢地好像没什么意义一样,上面的重心就开始向别的方面偏移。“其实这些年的改革,都是在弱化疾控的权力。”这是武汉一位疾控人李某在面对新闻周刊采访时做出的回复。
疾控工作受到地方管辖就会这样,一旦本地出现疫情搞防控升级,那本地的GDP、就业率,招商引资的社会形象、业绩考核指标都会受到影响,所以地方上某些人为了个人业绩,自然就会有息事宁人的动机。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时代的一粒尘埃,压在个人身上就是一座山,小部分人的行动迟缓、逃避责任 最终都是由普通老百姓买单。
1月18日晚,一位在深圳上班的陈先生接到了武汉市中心医院电话。医生说他母亲病情严重,需亲属立即前往医院。当晚,他就赶到医院,值班医生告诉他,母亲已被确诊感染了新冠病毒。
随后,他签署了2份文件,一份《病危通知》、一份《抢救须知》。但他并未看到母亲的病历或检查报告。因为,母亲一直在重症监护室接受治疗,陈先生只能焦急地在外面等消息 “CT照上,我妈的两肺已经全白了。那时候,才基本确定被感染了 陈先生回忆道。。 因照顾母亲,陈先生继父也被感染了新冠病毒,情况不是很乐观。很不幸 陈母从出现疑似症状到确诊、离世,只有20来天,母亲去世后,因考虑其遗体可能携带病毒,陈先生同意了医院将遗体尽快送往殡仪馆火化的要求。他说“虽然没能见上母亲最后一面,但这种特殊情况下,我可以理解。”
64岁的金凤是武汉市中心医院南京路院区的保洁员,1月29日开始发烧,医生看了她的CT结果后,说她得了“那个病”。
早期没能住院,她每天要去7公里外的后湖院区打针治疗,骑共享单车得两个小时,67岁的老伴夏邦喜陪着就她一起骑。
老伴每天4时起床为她煮粥,6时两人出门,打完针回到家已到晚上七八时。金凤想过放弃,老伴斥声说“我用我的命换你的命”。
一语成谶。2月7日,夏邦喜确诊新冠肺炎,6天后去世。金凤慢慢康复,决心好好活下去,“老伴用他的命换我的命,我要对得起他。

2月12日上午
一位重症患者写下7字遗书,他叫肖贤友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 医生还在尽力一搏 而他却拒绝使用丙球蛋白,因为 他想留给更需要的人使用
妻子林林在获准进入隔离房后 肖贤友抬起手在胸口 用力地不停地比划
“捐出去”“捐给国家”
一个个字从肖贤友嘴中艰难地吐出
“你是不是想捐献遗体?”护士刚说完 肖贤友连着点了几下头,不只妻子。
病房里,五六名医护人员都哭了 。
1月28日,一篇名为《妈妈在武汉隔离病房去世》的文章在网上传播开来。文章最早出自《凤凰网》通过口述记录的方式, 描绘了女孩倩倩一家在疫情之下的真实经历。 母亲和父亲被隔离在不同的医院,母亲严重,父亲轻微。哥哥做CT后也确定感染,但医院不接收,自己在一个酒店房间隔离。父亲在母亲去世后给孩子交代银行卡密码、手机密码、保险。 求医难 求助难...好好的家庭变得支离破碎。
全文5000多字,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是将疫情下一个普通家庭的琐碎娓娓道来。而最戳人心的,莫过于一张照片。那是倩倩母亲给她留下的字条 “ 一个人生活以后买小包装的 东西归类,以免自己不记得、日子是要精打细算得过、 别烦妈唠叨” 这不就是每一个母亲都会对自己孩子说的话么 ?
这些内容迅速引起网民们的共情。大家无不为倩倩一家的遭遇沉痛、泪目。

灾难总会把人性里的善恶无限放大。中国人有句老话,叫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流量时代,利用民众的愤怒、不满,是最廉价的获取流量的方式。一些自媒体总爱像豺狼寻找腐肉一样,孜孜不倦挖掘着下一个社会痛点,绝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蹭的热度。但相比还原事情全貌,他们更乐意顶着洞察社会的名号,着重笔墨,替别人发声。鼓动网民情绪,就像吹哨人事件一样。倩倩一家的悲剧,马上成为了流量密码。有人断章取义、凭空臆想 、添油加醋;还有的干脆给文章打上原创 成为“爆款”,收取打赏,给账号导流;有的借机质疑起武汉市民罹难人数;有人说国家已经放弃武汉,任由他们自生自灭。朋友圈里开始流传很多病人排不上床位,被医院拒收,只能在家等死的说法。互联网就是大妈传话,传着传着就变味儿了,就脑补了,就放大了。他们消费苦难、欺骗读者、 平添恐慌, 搞得谩骂、质疑、讽刺、阴阳怪气、负能量充斥全网。
网上的小说家们挥洒笔墨,线下的牛鬼蛇神们也不甘落后。
在武汉,有些人就明着摆烂 隔离小区里,一个疑似病人半夜对着楼里的门把手挨家挨户喷口水 医院里,有人因为医院缺药心生不满 摘口罩对医护人员咳嗦 还有发烧的人想要逃离重灾区 趋利避害 本人之常情可以理解 但可气的是他吃退烧药躲过检疫 为的只是能去上海玩 还有的回家后隐瞒行踪 到处播种 还有某些机构 承担着分配医疗物资的重任 但做法却十分诡异 非定点医院领到了大头,定点收治的协和医院却只领到3千个普通口罩,致使医护们只能用垃圾袋当防护服捐赠资金达到6个亿,使用的却只有六分之一!
所有这些无疑都是在给武汉、给湖北火上浇油。
还有一些人在危难时刻,哄抬口罩价格。医用口罩在甚至一个月内炒到了几百元一只的价格。据统计,当时至少有4500家企业因此遭到查处。不只口罩,免疫球蛋白涨到了800元一瓶,淘宝上一些体温检测仪卖家、某租房平台,都开始坐地起价,趁火打劫, 大发国难财 。

伴随着每天新闻播报里确诊病例、死亡病例的不断上升,民众的恐慌情绪也越加严重。 一片巨大的乌云自武汉的上空扩散,并逐步笼罩全国。
这个病的致死率有多高、传播有多快、传播途径有哪些,每个老百姓都犯起嘀咕。 听到街上、电梯里、超市有人咳嗦 会感觉空气里全是病毒,赶紧离远点,谁要是发了烧,全家都会跟着紧张无比。
全国各大城市不约而同的开始变得萧索起来。车辆越来越少,百姓足不出户,大人告诫孩子 没事儿别轻易出门,各地超市老板成了最大赢家,大家开始有意识的去超市抢购生活用品和食物 方便面、面包、成箱的矿泉水变得无比抢手,直至售罄 。药店门口,买双黄连口服液的人排成长队;还有的人,仅仅因为一句猫狗可能传染病毒,就把自家的宠物扔下楼摔死; 而在朋友圈,果子狸、蝙蝠先后成背锅侠,一人吃野味,全国人民买单。各种野味儿一时间 都成了禁忌。走亲访友全部取消,绝大部分异乡工作者留京、留沪,就地过年。当然最明显的是,一夜之间全国人民都戴起了口罩,亲戚朋友间不再送茅台,而是送N95。
谣言四起,人心惶惶。至暗时刻人们最需要的是权威的声音,告诉大家到底发生了什么、我们该怎么办。(未完待续)
请持续关注老炮儿大智,精彩内容不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