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忠辉,“链”大鲜食玉米产业

农民出身的刘忠辉,深知绥化经开区宝山镇这片黑土地里能生金长银,从生产粉条的小作坊起步,到粮食仓储,到黑龙江中瑞绿色果蔬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百隆达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再到绥化市鲜食玉米协会会长、市人大代表,今年47岁的刘忠辉在家乡的寒地黑土上“刨食”30年,做大了鲜食玉米产业链。

起步——从马铃薯加工到粮食仓储

刘忠辉的家乡宝山镇位于南泥河北岸,“宝山”无山,却有“宝”,一望无际的黑土地,盛产马铃薯、玉米、大豆。上世纪六十年代,我省优秀诗人王书怀响应党的号召“到人民中去”,毅然放弃了省城的生活,带着全家落户宝山体验生活,在这里他创作出了《宝山谣》等脍炙人口的经典诗篇,深深感染了一代人,也鼓舞了一代人,宝山由此也名扬天下。

从小跟着父亲开粉坊的刘忠辉,人勤奋,善用脑,年轻时就是粉坊的小把式,但他始终有一颗“躁动”的心,不甘于老一辈小打小闹小作坊式的经营模式,更不甘于农民脸朝黑土背朝天“土里刨食”的传统耕种模式。

成年后,他扩大生产规模,成立了“忠辉粉业”,使产品畅销全省,为以后的产业发展完成了原始积累。

在刘忠辉眼里,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本世纪初,国家粮食安全,逐渐被政府提上日程,脑络灵活的刘忠辉也从中看到商机。2006年,他想投资进军粮食仓储行业,却遭到家人的反对,他极力劝说:咱家的漏粉锅再大,也是传统作坊,也装不下宝山的粮食。最后,在他的据理力争下,一座烘干塔拔地而起,可烘干玉米2万吨,还建有国家级标准钢板储粮仓6600平方米,仓容5万吨,成了当时宝山镇的一道风景。

收粮——烘储——售粮,通过仓储“三步曲”,大量黑土地原粮源源不断地卖往南方,再经南方企业加工成各类产品卖给北方,这一出一进已是身价倍增。而种粮的乡亲们年景好的时候还能挣点微利,年景不好的时候一年白辛苦甚至赔钱,这始终是刘忠辉心里隐隐的痛。

仓储打的是“短平快”,一年闲赋九个月。但刘忠辉是个闲不住的人,奔走在南北粮食市场,细心的刘忠辉发现,北方的黏玉米在粮食市场越来越红火,在南方市场按穗卖,两三元一穗,远远超出玉米的价格。

这,让刘忠辉再次怦然心动。


启航——从单打独斗到合作农业


“种啥都是种,为啥不挑挣钱的种,相信寒地黑土能够生金长银。”抱定这种理念,刘忠辉开始了春种秋储“两条腿”走路,在仓储的同时,他将触角延伸到黏玉米种植领域。

至此,刘忠辉的鲜食玉米产业之旅开始在家乡的黑土地上扬帆起航。

正所谓“万事开头难”。2013年初,刘忠辉凭借自己的经济实力优势,在本村流转土地3000亩,种上了黏玉米。然而秋后算账,他傻了:因为沿用传统种植模式和传统黏玉米品种,他的产品销售难、成本高、卖不上价;由于种植规模较小,加工、冷冻储存能力有限,到了销售旺季,他的产品已低价售出,只能手里攥着货单瞎着急……

一向在生意场上顺风顺水的刘忠辉,这次却被市场的大风大浪狠狠“呛”了一口水,家人和朋友都劝他趁现在涉水不深就此止步吧,然而,刘忠辉是一个“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硬汉,市场的风浪不但没有使他望而却步,反而使他迎难而上、越挫越勇。

2014年,刘忠辉经过多方考察、总结经验教训,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举全家之力投资1000万元成立了集黏玉米种植、加工、仓储、销售为一体的农业生产经营企业绥化绿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公司拥有恒温冷库4000平方米,速冻间700平方米,加工车间及罩棚2500平方米,可年加工速冻黏玉米10000吨;公司当年种植黏玉米3000亩,委托种植4000亩,提供黏玉米8000吨。

大马拉小车,公司年亏空加工能力2000吨,让刘忠辉感到有点“饿”,也让他感受到搏击市场风浪靠单打独斗毕竟势单力薄,只有和乡亲们抱团闯市场才能规避风险,众人划桨才能开大船。

2015年11月,绥化绿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注册成立了百隆达种植专业合作社,刘忠辉任理事长。合作社注册资金2400万元,拥有大型农业机械21台(套),当年入社农户25户,流转土地1.5万亩、社员带地入社3300多亩,主营黏玉米。合作社种植、管理做到统一技术培训、供种供肥供药、测土配方、机械化作业和签订购销合同“五统一”,而公司先进的加工、冷储设备让合作社种植的黏玉米四季飘香,使“百隆达”牌速冻黏玉米在国内形成了稳定的销售网络,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成了市场的宠儿。

百隆达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后,农民得到了实惠、看到了希望,入社社员逐年增加,发展到现在已至70多户,辐射两个乡镇7个自然村,流转土地2万多亩,黏玉米产量逐年增加,公司也由过去的“大马拉小车”变成了“小马拉大车”。

2016年刘忠辉乘势而上,成立了黑龙江中瑞绿色果蔬实业有限公司。公司占地面积4万平方米,现有员工48人,一期工程共建设冷藏、速冻、加工车间等1.7万平方米,以黏玉米种植、加工、销售为主,兼营农作物、瓜果、蔬菜、花卉、食用菌种植销售;农产品保鲜、冷藏、仓储、装卸服务;冷冻食品配送、冷链物流、及农业技术开发与推广等,将产业链进一步拉长、完善。

发展至今,黏玉米品牌“百隆达”已获得绿色食品、ISO9001体系认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产品远销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


起飞——从打造品牌到农企双赢


10多年的打拼,刘忠辉完成了从一名小粉匠到一名全市著名企业家、市人大代表的华丽转身,但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怀揣着一颗更大的“野心”和梦想,就是打造鲜食玉米产业,打造绥化品牌。

2017年,绥化市鲜食玉米·速冻果蔬联合会成立,刘忠辉因业绩成果显著,被业内恭推为会长。

有梦想就有希望。在市场考察中刘忠辉发现,他们种植加工的黏玉米属大众品牌,附加值小,虽然现在不愁销,但经不起市场风浪的考验,要想使绥化的鲜食玉米产业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拥有自己的品牌产品。

近几年来,刘忠辉多次来到中国农科院,向科技、向专家寻求答案,当他从中国农科院接触到“博斯糯”系列黏玉米品种时,被它的甜、糯、香的品味打动,如获至宝,2018年以每斤130元的高价购回2万斤种子,年底,因产量高、口感好一炮打红。

刘忠辉是一个“吃好不松口”的人,而且“胃口”很大。2019年,为了取得“博斯糯”在全国的独家种植、经营权,刘忠辉一路追踪“博斯糯”的创研人中国农科院刘占文博士,从北京到吉林,再到河北省保定市他的家里。

刘忠辉一颗为家乡做奉献的赤子之心感动了刘博士,他在刘忠辉的陪同下来到绥化考察,认定绥化的寒地黑土和独特的气候是“博斯糯”品种**种植地,当即与刘忠辉签订了全国的独家种植、经营合同。

当年,刘忠辉投资300万元买断了5年的全国的独家种植、经营权,并以每斤150元的价格购进5.5万斤种子。

从此,“博斯糯”安家绥化市,绥化也有了自己的当家品种,并形成鲜食玉米产业,成为绥化鲜食玉米品牌、王牌。

带领乡亲们共走富裕路,是刘忠辉的另一个梦想。

无论是成立合作社还是选良种、打造品牌,刘忠辉始终不忘带领乡亲们企农双赢。

自合作社成立以来,入社社员每年除享受每公顷地1万多元的高额流转费以外,还享受每公顷地增收2500到3000元的分红,去年种植“博斯糯”品种后,每公顷地增收分红4000元。

鲜食玉米的生命线就在一个“鲜”字,成熟后必须两天内采摘,运到加工厂**时间是25分钟内完成破皮蒸煮。今年遭受风灾,为了抢鲜,刘忠辉以每天200元的工钱招收900名农民苦干了45天,同时加工厂以每天170元的工钱招收800名农民苦干了45天,企业产值由计划的5000万元下降到3000万元。

对此,刘忠辉不失幽默地说:“有失也有得,台风给企业带来了损失,却给农民带来收入,今年,临时招聘的1000多名农民工,45天就收入142万元,平均每人8000多元。”

“弄潮儿向潮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在刘忠辉的带领下,中瑞公司先后荣获全国农业产业示范单位、黑龙江省优秀蔬菜加工企业和全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合作社的乡亲们走上脱贫奔小康之路,鲜食玉米也形成产业、叫响品牌,成了绥化市一张靓丽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