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 产量评估出现“分歧”——2022年粮食统计数据引发的思考
今日(2022年12月12日)国家统计局发布关于2022年粮食产量数据的公告,内容如下:根据对全国31个省(区、市)的调查,2022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单位面积产量和总产量分别如下:
一、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18332千公顷(177498万亩),比2021年增加701千公顷(1052万亩),增长0.6%。其中谷物[1]播种面积99269千公顷(148903万亩),比2021年减少908千公顷(1362万亩),下降0.9%。
二、全国粮食单位面积产量5802公斤/公顷(387公斤/亩),比2021年减少3.3公斤/公顷(0.2公斤/亩),下降0.1%。其中谷物单位面积产量6379公斤/公顷(425公斤/亩),比2021年增加62.7公斤/公顷(4.2公斤/亩),增长1.0%。
三、全国粮食总产量68653万吨(13731亿斤),比2021年增加368万吨(74亿斤),增长0.5%。其中谷物产量63324万吨(12665亿斤),比2021年增加49万吨(10亿斤)。
针对上面的数据,笔者在作出了仔细的研读之后有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从产量数据来看,今年的玉米总产量在上市之初乃至于到现在一直是颇有争议的,而争议的焦点无外乎就是新季玉米增产与否——毕竟新季玉米在种植面积大幅调减(主要在黑龙江地区)之后产量能否维持连续增长的态势。
而在新季玉米上市之初,市场上多家机构也对新季玉米的产量以及面积作出了相应的调研和结论——多数机构均表示新季玉米产量尤其是东北产区是存在相对明显的减产预期的。这与统计局刚刚颁发的数据是存在相对明显的出入。针对此点笔者认为统计局在统计数据方面采取的是更为科学的办法、采样点更为广泛、单产面积计算更为精确,故最终的数据显示应该更为准确。但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多家调研机构数据出现了如此明显的“偏差”呢?
可以肯定的是统计局在计算包括玉米在内的粮食数据肯定是更加全面,无论从面积、单产以及总产量来说是将所有的玉米品种均统计在内。而对于我们的调研机构来说,由于多年来玉米产量均是供需平衡表的制作基础,其从早些年份留下的一个习惯就是将玉米的需求端主要分为饲用需求(生猪、禽蛋类养殖)、深加工需求(淀粉以及酒精加工)两大消费端,加上少量的食用、种用即当做整个玉米消费的消费总和。而在调研产量的同时就将上述通途的玉米“算做”了玉米的总体产量。因此其在调研区域以及采样点也是常年保持着这样一个相对局限的区域所致。其在统计产量的时候也忽略的几个在近年来的潜在增长点: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青贮玉米以及鲜食玉米。
首先就是青贮玉米,近年来伴随着国内畜牧业不断发展,奶牛饲用消费量也在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迹象,往年在9-12月往往依赖大规模的进口苜蓿草来满足奶牛饲用原料的消费需求,而在近年来伴随着奶牛的饲养成本不断推升迫使奶牛养殖业在饲料原料方面也是开启了多元化的选择模式——青贮玉米的消费量也因此逐年增长,尤其在今年进口苜蓿价格大幅上扬,以国内用量最大的美国苜蓿草为例上年同期国内港口现货价格3100元/吨,而在当下美国苜蓿草港口现货价格已经上涨至4500元/吨,短短一年的时间涨幅高达45%以上。与此同时下游牛奶的价格在消费能力增长受限的背景之下上行乏力,如此高昂的饲用成本开始推动奶牛养殖企业开始广泛谋求替代品,青贮饲料尤其是青贮玉米在近年来的消费量也因此逐年增长。而青贮玉米的收割时间节点较普通籽粒玉米要早一些,这部分面积在传统的调研当中也就因此“缺失”了。
另外一方面就是鲜食玉米,近年来,随着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深入,我国鲜食玉米产业发展迅速。鲜食玉米是指具有特殊风味和品质的幼嫩玉米,也称水果玉米。和普通玉米相比,它具有甜、糯、嫩、香等特点,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也高。根据鲜食玉米的品质特点,可分为甜玉米、糯玉米和甜糯玉米三大类;从籽粒颜色上分,有黑色、紫色、黄色、白色等。目前,全国鲜食玉米总种植面积已超过2000万亩,市场消费量达570亿穗,成为继玉米饲料和玉米深加工之后又一新兴的玉米产业。而在某些平台,鲜食玉米每穗可以卖到5元以上甚至更高,刨除中间的利润,其在基层的收购价格也是可想而知。从利益驱动的角度出发,鲜食玉米的种植面积也是因此呈现出逐年增长的态势。
最后就是关于黑龙江面积的调减,近年来由于国内对于油脂油料的刚性需求使得今年黑龙江地区在播种之初就背负这艰巨的任务——恢复油料作物面积,而黑龙江作为全国粮食播种大省之一,玉米的播种面积的调减与油料作物(大豆)面积的增长此消彼长,其阶段性对于龙江地区玉米总产量势必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但这也是国家从粮食安全长远角度来做出了阶段性必要调整。相信此部分面积的缺失对于玉米产量的影响未来也有望快速通过种业振兴等有效手段快速恢复。
综上述所,近年来伴随着玉米产业链下游消费结构持续的变化,传统的玉米播种面积以及产量也在潜移默化的改变。统计局数据无论从统计的方法、采样点以及计算方法各个角度来事都是毋庸置疑的。产生分歧的根源在于我们对于玉米产业链常年固有不变的基本面分析思路,对于产量的评估难免与实际的数据产生明显的偏差。而在近年来持续兴起、消费不断增长点的青贮玉米、鲜食玉米等在玉米产业链占比仍呈持续增长的态势,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积压的传统籽粒玉米市场的供应能力,但这无碍于全年粮食丰产的总基调。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国家方针是引导事物前进的方向和目标。有方向,有针对性地指导的能够是事物更好的发展。这些年来,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粮食生产的政策举措,充分体现了国家对于粮食安全以及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实践充分证明,保障粮食安全,中国不仅有能力,而且有担当。再迎丰年的中国,将继续立足自身端牢中国饭碗,并同世界各国一道为维护全球粮食安全作出更多贡献。
中国玉米供应链服务平台(www.yumi.com. cn)是全国性“产业+互联网+金融”供应链服务平台。平台集大数据服务、交易服务、金融服务、物流仓储服务、三农服务为一体,致力于为玉米全产业链上下游客户提供“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等多流合一的专业化、差异化、多样化的第三方供应链服务平台。立足全产业链,依托二十年行业数据、实地调研,专家团队精准预测、实时响应,为您提供全面高效服务。基于平台优势资源,扩大核心企业效应,吸纳物流、仓储主体入驻,携手平台会员寻求环节议价,为您搭建开放优质平台。运用平台完善的风控体系、专业的审核流程、定制化风险管理方案,为您提供安全保障,保值增值、交易无忧。涵盖撮合交易、基差贸易、环节配套、金融服务、咨询支持等,一对一专业客服、为您提供全程规划及跟踪。
中国玉米供应链服务平台围绕“以量换价”、“以价换量”核心理念,希望通过科技赋能,减少中间环节过渡,创建玉米行业智能化经营环境,并藉由平台穿透环节成本、让利会员企业、实现降本增效,进一步提升行业潜在价值及协同效率,促进产业价值链重构和产业升级。
关注玉米世界
@玉米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