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在黔西北——年货筹备

#南方年货筹备#

我的家乡在黔西北,这里有着浓浓的风俗习惯,比如在年货筹备方面就很讲究的。

每年的腊月二十八是年货准备的特殊日子,俗称“赶叫场”。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去赶场,购买过年的年货。今年我是回老家县城过年的,这天我也是背着“夹箩”,上集市上去采购一大“夹箩”过年的年货。

现在集市上货源充足,品种丰富,过年想吃什么都可以买,不像小时候过年要吃的东西都靠自家做。

在我的印象中,每年冬至一到,父母就要开始忙碌着准备过年的东西了。要准备的东西很多,所以要做的事情就很多了。

杀年猪。一般人家都自己喂有过年猪。当时没有饲料,这些猪都是吃猪草的,很原生态的。我家每年都要杀过年猪,小时候很盼望着杀过年猪这一天的到来。宰杀年猪时,要请几个人帮忙,并请寨子里的乡亲们吃杀猪饭。晚上父母还要忙着熬油和做香肠。一个星期后,准备好精选的木材和树叶,再把腌制好的腊肉“秋”(音)成腊肉。

推豆腐。先把红豆泡好,在石磨里推成浆,倒到大铁锅里煮沸,用酸汤点制成水豆腐,再舀在特制的包箱里包好,用几十斤的头石压在上面,制成豆腐块。

蒸豆豉。将泡好的红豆用甑子蒸熟蒸透,用豆豉叶包在竹制的箩筐里,放在煤火上面的炕楼上,过一段时期,就会散发出“臭香”的气味,这就表明豆豉已经可以食用了,可以用于炒腊肉、油渣、豆腐等东西吃了。

蒸红粑。用糯玉米磨成颗粒,用水浸泡透再用石磨推成泥状,将包谷叶或粽粑叶包成一坨一坨的,放在甑子里蒸一天一夜,就制作成了香喷喷的红粑,可烤来吃,烙来吃,煮甜酒吃,是过年时的美食之一。

舂米面。小的时候,老家没打米面的机器,只有靠人工用石碓舂,这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但是为了过年吃上汤粑,再辛苦也是值得的。这里用的米必须是糯米,所以舂出来的面粉又叫糯米粉或糯米面。由于糯米紧张,父母还用高梁舂成高粱面,做高梁粑给我们吃。除夕之夜,吃过年夜饭,父母还要抓紧制作包汤粑用的“心子”,为大年初一早上吃上汤粑作好准备。

做甜酒。这也是过年所要做的事情之一。由于老家主要盛产玉米,所以做的甜酒都是用玉米,后来条件好了,才到集市上买糯米来做。做甜酒也要讲究一定工序的。先用玉米或糯米用甑子蒸熟,倒入盆里或锅里,放入适量的酒药拌匀盖好,存放在温度适宜的炕楼上或火炉边,三天后就制作成甜酒,即可食用。

袅袅炊烟弥漫在山村里,每家每户都在准备着年货,充满着浓浓的过年气息。然而这样的过年气息已经慢慢变淡,甚至已找不到踪迹了。因为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这些年货大街上都卖得有,随时都可以买来吃,天天都像是在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