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民俗记忆 · 忻州粗粮故事】52——61 玉米烧饼黄澄澄 玉茭白面二带碗 【正月初十忻县风俗】十字疙瘩菱形面

【玉米面蒸烤食类等10吃】
一树银河在上上一期(2024年1月29日第221期)讲除玉米面发糕、玉米面摊“豁儿”以及玉米面“吃食之王”和最典型的代表作“玉米窝窝(窝头)”是玉米作为粗粮的最辉煌之作之外,又对玉米面的汤煮类吃食作了汇总、归纳了10类:玉米糊糊当主食、玉米圪糁稠乎乎、生玉米榨汁热饮、玉米也做汤面条、玉茭拌汤味异样、玉米和面捏疙瘩、细玉米面压河捞、细玉米面抿曲曲、细玉米面推泊波、玉米面钢丝河捞;本期则把7种玉米蒸、烤食和细玉米面凉粉、软玉米炸糕和玉米擦渣、玉米面粥(阳泉、平定、昔阳等地人称为“涩”或“刹”)共10种推介给大家分享,作为玉米面35吃之第22——31。
玉米烧饼黄澄澄
玉茭白面二带碗
素炒窝头丁特香
锅边贴上玉米饼
玉茭厚饺菜馅香
槐花玉米面窟垒
玉米面粥香浓浓
细玉米面杵凉粉
软玉米面炸油糕
玉米擦渣蒸着吃
玉米烧饼黄澄澄
和起玉米面,捏成圆饼饼。
铁锅烧柴烫,黄饼香喷喷。

注释:过去年间玉米面比白面多,和起面后在铁锅里照样能烙烫出香香的饼子,如果里面加了“糖精”(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最常用的甜味剂,不宜多食),就更加香甜了。
玉茭白面“二带碗”
五十年前白面少,蒸馍白面和玉茭。
忻县 人称“二带碗”,黄里透白味道好。
注释:上世纪忻县和晋北农作物以高粱、玉米为主,间以谷子、莜麦和黄豆、黑豆、绿豆、豌豆等其他杂粮,小麦极为稀少。为节省白面,常在玉米面里掺和少许白面蒸馒头,本地人称这种玉米面掺了白面蒸的馒头叫“二带碗”。
素炒窝头丁特香
玉米窝切丁,葱花素油炒。
出锅黄澄澄,吃着油津津。
注释:油炒窝头在昔年间是典型的改善生活,素油爆葱花,油香深深浸入玉米窝头丁中,使之香味大增。
玉米面粥香浓浓
小米做粥软,玉米面洒上。
两黄融一处,米香面香稠。
注释: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忻县等晋北城乡,小米属粗粮,比白面等细粮要多。小米做粥将熟时,洒进玉米面焖熟出锅,米香玉米面香融融,口味挺好。这种做法,在山西的阳泉、平定和昔阳等地叫“刹”、“涩”。
玉米擦渣蒸着吃
新鲜嫩玉米,擦成碎渣渣。
蒸熟调油盐,吃着味特鲜。

注释:夏天掰来新鲜的玉米棒子,剥皮后直接在铁制擦子上搓擦,将玉米粒粉碎成碎瓣糊状,放盛器里加油盐葱花,置笼里蒸熟,此为村里农民或者小城镇有自家宅院种上玉米的居民的生鲜享受。
细玉米面杵凉粉
淀粉较罕贵,细玉茭面替。
夏天杵凉粉,筯道差淀粉。

注释:玉米的主要成分就是淀粉,所以农家过去买不起纯淀粉时,就用磨的很细的玉米面来代替绿豆或土豆淀粉做凉粉,做成后比较脆点,切着要小心操作才能不至断开。

锅边贴上玉米饼
白菜山药南瓜烩,粉条荤油香味美。
锅边贴上玉米饼,菜熟饼黄香喷喷。

注释:典型的搂草逮兔子一举两得,烩好菜的同时主食饼子也烤熟了,既节约了炭火又省下了时间。玉米饼子烤得干黄焦脆,比窝窝头还好吃。

玉茭厚饺菜馅香
肥肥厚厚玉茭饺,大西葫芦作馅调。
蒸笼蒸出黄灿灿,一蒸饺顶两菜包。
注释:玉米面远不如白面筯道,所以其捏出“皮”儿来包饺子,必须皮非常厚,约有手指般厚才不至于开裂。包加了素油和少许盐的西葫芦馅子是非常搭而很香很可口的吃食。
槐花玉米面窟垒
玉白槐花玉茭渗,搁葱花椒盐拌起。
蒸笼蒸来香喷喷,槐花飘香农舍里。
注释:春天的食材具多样性特点,槐树在晋北和中国北方极为多见,春天槐树开花稠密,花期较长。缤纷落地尘泥,城乡百姓们看着可惜,便捋来与玉米面掺和蒸“窟垒”(类似于拨烂子)。槐花初上来很嫩时,小孩们常捋来生吃,有槐树香的特殊甜味。
软玉米面炸油糕
红高粱有软茭子,黄玉米有糯玉米。
磨面和起下油锅,炸金黄糕软溜溜。
注释: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传统的硬玉米终于有了新软糯的新品种:糯玉米。一般煮着吃挺好吃,磨面后捏成糕炸好后,不亚于黄米糕面做得软溜,但口味与糜子面不一样。
【正月初十忻县风俗】十字疙瘩菱形面
白面和起擀成面,斜角切成菱形片;
忻县称十字疙瘩,正月初十家家见。
注释:在正月初十,昔年忻县人的风俗是家家要喝十字疙瘩(一树银河推测,这个“十字”的叫法是因为要用刀在擀好的面上切划“十字”以使面片儿形成菱形的形状)。经济条件好的喝白面做的面片,没条件的做白面和高粱面“包皮面”,再不济喝高粱面掺榆皮面面片。
来源: 张忻如 第223期 一树银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