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青贮及氨化技术操作规程


1秸秆青贮技术

秸秆青贮是将新鲜的秸秆(玉米、甜高粱等)切碎,通过微生物厌氧发酵和化学作用,在密闭无氧条件下制成的一种适口性好,消化率高和营养丰富的饲料。其保证了常年均衡供应家畜饲料的有效措施。将青绿秸秆青贮后,不但可以很好地保存其养分,而且使的质地变软,并具有香味,还能增进牛、羊食欲,从而解决了冬春季节饲草不足的问题。同时,制作青贮料比堆垛同量干草要节省一半占地面积,还有利于防火、防雨、防霉烂及消灭秸秆上的农作物害虫等。




1.1收割 青贮玉米、甜高粱的收割时间以9月上旬为宜。因此,青贮**时机为9月10日-10月10日。青贮,说法是黄叶差、青叶好、各占一半就嫌老,青贮就是青叶要多,黄叶要少,黄叶多了就是黄贮。

1.2运输 收割后的青贮原料要及时运到铡草地点,切不可在地里放置太久,要随割随运,当天收割的秸秆当天运完装贮。

1.3铡碎 玉米秸秆铡切的长度以1—2厘米为宜,铡碎便于压实、压紧、排尽空气,有利于乳酸菌发酵,提高青贮饲料的品质,也便于牛、羊采食,减少浪费。

1.4调湿 秸秆青贮时要调整好湿度,青贮原料适宜的含水量为65%—70%,判断的方法通常用手抓法:抓一把铡碎的青贮原料,用力挤压30秒钟,然后慢慢散开手,如果料团慢慢散开,手微湿,此料含水量65%—70%,水份合适。如果手松开后料团呈球状,手指间有水,说明原料含水量过大,可加些铡碎的干草。如果手松开后,料团立即散开,手不湿,说明原料含水量过低,要适当加些清水。

1.5装填和碾压 装填前要清扫窖底,边铡、边装、边摊、边压,每装20—30厘米厚时,用机械反复碾压,然后继续装填,要特别注意四周及四个角落处机械压不到的地方,应由人工踩实。装填的时间越短越好,碾压的越实越好。一般每立方米窖可青贮玉米秸秆500-600公斤。为了提高质量,增加适口性,还可以适当添加微生物发酵剂。

1.6封窖 封窖的目的是为了把青贮原料压紧,封严,使空气和水不能进入窖内。青贮原料装填到高出窖口50—80厘米即可,上面铺一层干草,先用彩条布盖上,后用整块塑料棚膜盖顶,并压实盖土封窖,盖土必须湿润,要一层一层踏实,厚度50厘米,并把表面拍打光滑,窖顶隆起成馒头状,否则窖易透气。封窖一周内,必须随时注意青贮料下沉,如果盖土出现裂缝,要及时填土补好。

青贮一旦开始,要求连续作业,中间不能停顿,要集中人力、物力,割的割,运的运,贮的贮。概括起来要做到“六快”,即快割、快运、快铡、快装、快压、快封,其中压实和密封要尽量做到细致,以便确保质量。

2秸杆氨化技术

秸秆氨化是用氨水、液态氨或尿素溶液按一定比例喷洒在粉碎的农作物秸秆上,在密封的条件下经过一段时间的处理,以提高秸秆饲用价值的方法。

2.1氨化秸秆的优点

2.1.1提高粗蛋白质含量

氨化处理可使秸秆的粗蛋白含量提高4%-6%,使秸秆的粗蛋白质含量超过了反刍牲畜饲料中蛋白质含量不能低于8%的限定值。另外,氨化处理还提高了秸秆中蛋白质的生物学价值。

2.1.2改善适口性,增加采应量

对氨化后的秸秆,一般牲畜的采食量可提高20%~40%。氨化处理使秸秆软化,具有胡香味,可使牲畜提高采食量和采食速度,从而使牲畜获得的能量也相应增加。

2.1.3提高秸秆的消化率

氨化秸秆比未氨化秸秆的消化率高10%-20%,因而使秸秆中潜在的部分营养物质能够被牲畜利用。

2.1.4氨具有杀菌作用

氨化处理可杀死秸秆上的一些虫卵和病菌,减少牲畜疾病,并能使含水量30%左右的秸秆得以保存。另外,氨化处理可使秸秆中夹杂的杂草种子丧失发芽力,从而起到控制农田杂草的作用。

2.1.5秸秆氨化简便易行

氨化设备投资少,成本低,操作方法及操作程序简单。

2.2氨化秸秆氨源的用量

2.2.1尿素

可使用农用化肥尿素,用量为风干秸秆的2-5%,加入时先将尿素溶于少量的温水中,再将尿素溶液倒入用于调整秸秆含水量的多量水中。然后将尿素溶液均匀的洒到秸秆上。

2.2.2氨水

用量应根据氨和秸秆风干重的比例来确定,比例为3 -5%

2.2.3无水氨(液氨)

无水氨的用量,一般为风干秸秆重的3-5%。

2.2.4碳铵

碳铵含氨量低,一般用量为4-5%,碳铵会增加秸秆的咸苦味,影响适口性,适用碳铵氨化秸秆的成本低于尿素,但氨化效果不如尿素。碳铵易挥发,所以操作时动作必须迅速。

2.3影响氨化效果的因素

2.3.1秸秆的质量

所选用的秸秆必须无发霉变质。

2.3.2氨源的用量

用量过小,达不到氨化的效果;用量过大,会造成浪费。氨的用量,一般以秸秆干物质重的3℅为宜。

2.3.3秸秆含水量

含水量过低,水都吸附在秸秆中,没有足够的水充当氨的“载体”,氨化效果差。含水量过高,不但开窖后续延长晾晒时间,而且由于氨浓度低会引起秸秆发霉变质。因而,必须有适当的水分,一般以25-35%为宜。

2.3.4氨化时间与温度

氨化时间的长短,要依据气温而定。气温越高,完成氨化所需的时间越短;相反,氨化是气温越低,氨化所需的时间久越长。

气温与秸秆氨化时间的关系

气温(℃) 氨化所需时间(天)

<5 >56

5-10 28-56

10-20 14-28

20-30 7-14

>30 5-7

2.3.5秸秆的粒度

用尿素或碳铵进行氨化,秸秆铡的越短越好,用粉碎机粉碎成粗糙粉效果最好。用液氨进行氨化时,粒度应大一点;过小则不利于充氨。秸秆完全可以不铡。

2.4氨化的方法

2.4.1堆垛法

2.4.1.1选择场地。一般选择地势高燥、平整,排水良好,雨季不积水,地方较宽敞,离畜舍较近。场地最好有围墙或围栏,防止危害牲畜。

2.4.1.2铺好棚膜。在平地上铺好棚膜,四周要留0.5-0.7米薄膜,以便罩膜连接。

2.4.1.3铡碎堆垛。麦草是比较柔软的秸秆,可以铡碎2-3厘米,也可以整桔堆垛。

2.4.1.4加氨调湿。边堆垛边调整秸秆的含水量。如用液氨作氨源,含水量可调整到20℅左右;若用尿素、碳铵作氨源,含水量应调整到40 ℅-50 ℅,搅拌均匀。

2.4.2窖、池法

2.4.2.1窖池修建。利用砖、石、水泥等材料建筑的地下或半地下容器为窖。大小及容量根据氨化秸杆的数量而定,而氨化秸杆的数量又决定于饲养家畜的种类和数量。一般每立方米池可装切碎的风干秸杆100公斤左右。一头体重200公斤的牛,年需氨化秸杆1.5-2.0吨。

2.4.2.2操作方法

2.4.2.2.1将麦草铡成2-3厘米的碎草,粗硬的玉米秸铡成1厘米左右。

2.4.2.2.2用尿素氨化秸秆,每吨干秸秆需尿素40-50千克(4-5%),溶于400-500千克清水中(40-50%),充分溶解。

2.4.2.2.3用喷雾器或水瓢泼洒已配好的氨化液,与秸秆搅拌均匀后,一批批装入窖内,摊平、踩实。原料要高出窖口30-40厘米。

2.5氨化秸秆的品质检验

2.5.1质地

秸秆氨化柔软蓬松,用手紧握没有明显的扎手感

2.5.2颜色

不同秸秆氨化后,起颜色与原色相比,都有一定的变化。经氨化的麦秸,颜色为杏黄色,未氨化的麦秸为灰黄色;氨化的玉米秸为褐色,其原色为黄褐色。

2.5.3PH值

氨化秸秆偏碱性,pH值为8.0左右;未氨化的秸秆偏酸性,pH值为5.7左右。

2.5.4发霉情况

一般氨化秸秆不易发霉,因加入的氨具有防霉杀菌作用。有时有局部发霉现象,但内部秸秆仍可用于饲喂。若大部分已发霉,则不能饲喂。

2.5.5气味

氨化成功的秸秆,一般都具有胡香味和刺鼻的氨味。氨化玉米秸的气味略有不同,既具有青贮的酸香味,又有刺鼻的氨味。

2.6氨化秸杆的饲喂方法

窖开封后,经品质检验合格的氨化秸杆,需在阴凉的通风处凉晒几天,消除氨味后方可饲喂。放氨时,应将刚取出的氨化秸杆放置在远离畜舍和住所的地方,以免释放的氨气刺激人畜呼吸道和影响家畜食欲。若秸杆的湿度较小,天气寒冷,通风时间应较长。

取喂时,应在饲喂前2-3天取出放氨,其余的再密封起来,放氨后含水量仍较高,氨化秸杆在短期内饲喂不完会发霉变质。

氨化秸杆只适用于饲喂反刍动物如牛、羊,不适宜饲喂单胃家畜马、骡、驴、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