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农忙时


二十几年没有干农活了,这几天在农田里帮亲戚掰玉米,虽然累而脏,却心情特别好。青山绿水炊烟,鸡鸣狗跳猫儿跑,蓝天白云微风,野草野花昆虫,金黄的玉米棒,黑鼻子黑嘴唇黑巴掌黑衣服,别有一番风味。

以前每年都放大概十天的农忙假,不知道从啥时候停掉了。也许是这几年随着退耕还林的政策,山地植了林,种植的农作物越来越少的缘故,就没有农忙假这一说法了。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后,土地根据人口多少分到各户,遍地都是黄灿灿的麦穗,农民终于可以顿顿吃细白的麦面馍馍了,结束了顿顿吃粗粮的艰苦日子。

土地未承包到户时,生产队以种植粗粮为主,具体原因不知道,我猜可能是粗粮产量高。只记得每年到分粮食的时候,大多数是玉米,小麦分的比玉米少的多。早餐不是玉米面xiexie就是玉米面huang和玉米榛子糊汤,或者是玉米面和麦面两样子蒸的馍馍。晚餐不是钢丝面就是荞面或者蒸的高粱搓搓,隔三差五的吃一顿麦面面条。

玉米面xiexie比玉米面huang要好吃的多。玉米面xie xie就和蒸麦面馍馍一样,发酵后蒸熟的,刚出锅的时候松软香甜,冷了变硬,咬一口,满嘴都是渣子。回到老家,偶尔也会享吃大嫂送来的玉米面xiexie。玉米面黄是咋做的,妈妈很少做,不记得做法了,只是给我的感觉特别硬,冷的时候更硬。用玉米面做的黄煎nao特别好吃,我偶尔在街道碰见了还买的吃。玉米面糊糊加一点糖精倒在火盆上专用的铁锅里,烤上十分钟就熟了,外面一层淡淡的焦皮,里面却柔软金黄,吃起来劲道香甜。用白玉米面和小麦面混合做的馍馍,酥而白,一边吃一边掉渣,我们通常吃的时候把馍馍捧在手心里,避免渣渣掉在地上。

玉米面也可以做成钢丝面或者和小麦面混合做床子面。把玉米面通过专用的机器做成面条,因为干了以后特别硬,半干时柔性好不容易折断,能和钢丝有一拼,于是大家把这种面叫钢丝面。现在网上也有卖的,一斤好几块钱,大家都当稀罕物吃呢。小麦和玉米面混合压成床子面,可以做煮着吃,也可以蒸着吃。煮过的面条软和,蒸的面条劲道,味道都不错,各是各的味道。

后来土地完全分到户了,分了十亩高粱,全部收到家后,我家便开启了大吃特吃高粱面的美好时代,早餐不是高粱卷卷就是高粱搓搓,下午不是高粱搓搓就是高粱床子面,反正每天盘子里碗里一片红,拉的粑粑都是红色的,不过里面掺有麦面,不至于干燥的拉不出来。第二年全部种小麦,随后高粱玉米便悄然无声无息的退出了我们的视野,麦面的全胜时代粉墨登场,一直独霸到现在。反而高粱玉米面却成了稀罕物,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谁能料到只有有钱人和国家干部才能吃的白米细面也会顿顿出现在普通老百姓的锅里和碗里。春天满塬满川到处都是绿油油一片一片小麦,夏天到处都是黄灿灿的小麦随风起伏。为了保证大家的碗里有白面条吃,专门为收小麦制定了忙假,机关单位放假十天,回家抢收小麦。夏收就专指收小麦。

娘家一直雇人收种庄稼,我们只是当下手,以前的土地在二十几年前就征用完了,原来的耕地已变成了机关单位。刚结婚时,连续两年回婆家参与耕种和收割,第三年让亲戚耕种了,从此几乎和收种脱离了关系,彻彻底底告别了农耕的日子。

十几年过去了,玉米产量和价格高于小麦,于是小麦又远离了我们视野,玉米却又再次回归。满川满塬都是一望无际的玉米,小麦却成了玉米的陪衬,似有似无。收玉米却成秋收的代名词。

十年前给婆家姐掰过一次玉米。当时我到婆家姐所在的村部检查工作,刚好遇见姐姐姐夫收玉米,忙完工作后,打发走同事,就帮姐姐掰玉米。那时候才三十出头,力气大干活麻利,我在前面掰玉米棒,姐姐姐夫提着筐往捡。没用几个小时,两亩多玉米就掰完了。

这次帮亲戚收玉米,还真是有生以来第二次。不过和上次不一样,上次直接在玉米行子里掰玉米,这次是把玉米杆坎倒排成一行,坐在玉米杆上掰玉米,这样既省力还掰的快也不闷热。玉米包皮潮湿韧性大,得费好大劲撕开,然后把玉米棒从包皮上拧下来才算完事。刚开始没有经验,几层包皮拧在一起,一手抓包皮,一手抓玉米棒,使劲往怀里拧,结果费了很大的力气才把皮和棒分离,还弄手腕和指头疼。后来遇到包皮多的,就一层一层剥,虽然慢,却省力不费劲。

以前很少在家,这二十多年,我们有事了都是弟兄们跑前跑后的张罗,陪时间陪精力,我们却给弟兄帮不上忙,趁我在老家这段时间,能帮多少就帮多少,虽然能力和精力有限,到却代表我诚挚的一片微不足道的心意

今年雨水特别多,连续下了两个多月,遇到偶尔的阴天或晴天,大家抢时间收割。站在河边放眼望去,砍玉米杆的咔嚓声和叶子唰唰的摩擦声彼此起伏不绝于耳,人们在平躺着玉米杆上像蜗牛一样慢慢移动着,三马子摇摇晃晃的穿梭在田间地头,一堆堆金黄的玉米棒就像一块块金子,闪动着耀眼的光。

由于长时间不见阳光,所有的玉米杆上一层黑灰,稍微一碰,黑灰乱飞。不到一个小时,口罩手套衣服鼻子嘴巴胳膊腕上一层黑灰。第一天也没有觉得累,听着哗啦啦玉米叶子的响声还挺享受的。因硬化路,处理路基,只掰了三个多小时就回家了。第二次掰了四个多小时,结束后,走路感觉腿发软酸疼,特别是手指头轻轻一碰,生疼生疼的。第二天,下雨休息了一天,手指肿胀,眼睛酸涩,浑身难受,到处都疼,有气无力,嗓子特别不舒服,感觉有什么东西卡在里面,吐不出来,使劲咳出来一团黑痰,就像得了一场病。第三天第四天继续,只不过每次也就五个小时,没有感觉到累,也许是过了肌肉关,反而挺轻松,没有不适的感觉。

虽然短短的四次掰玉米的经历,却真真实实的再次感受到农民的不易。靠天靠力气吃饭日子不好过,真的不好过。没有比种地更辛苦的工作了,有时候不赚钱,还要贴钱。比如今年庄稼需要雨水时,却两个月不下雨,到收割季节又连续下了两个多月,减产特别严重,有些的地块庄稼早早就晒死了,收获的没有投入的多。种一季庄稼,就等于落个辛苦费。

现在有些人张嘴闭嘴说农民最好当,比当干部强,不用朝九晚五的上班,想干活了就干,不想干活了就闲游闲逛,自在逍遥。可是,农民如果不干活不种地,靠啥生活?如果农民真好当,为啥人人都希望自己的子女出人头地,千方百计的走出农门呢。让这些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人,在地里掰一天玉米试试,肯定不说当农民真好的废话了。

今年的秋收就在短短的十几天里慢慢落下了序幕,黄灿灿的玉米棒进进了家家户户的粮仓,笔直的玉米杆在地里旋成一堆,等待着来年的耕种和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