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运
社运者的成母之路!无人能阻挡进击的母亲!五十岁的汉拉,是一位耐心、性格和善的合唱团老师,但她除了老师的身份外,还是位激进的社会运动者。一通电话,带来期待已久的好消息,即将成为人母的她,面对冰岛境内破坏环境的工业发 展,以及孩子的到来,即将成为母亲的她,该如何面对这些生命中的困难与意外?来自冰岛,曾参与拉斯冯提尔《老板我最大》演出的班尼迪克艾灵森演而优则导,《进击的大妈》为他的第三部长片作品。首部执导的电影作品《爱马士》当年入选金马奇幻影展,深受台湾影迷的喜爱
四年前的一场风波,今天有了结果。领导者被判刑,即时入狱!想必又会引起各界争论,当然例必有人支持有人反对。法庭如此处理对吗? 思考这个问题时,我们要先想想法律作用为何?法律是主持公义?维护正义吗?小弟看来,并不是,法律是社会道德的一种反映
“多元”、“成家”、“伴侣”,每个词汇底下有千百种的诠释,每个词汇的组合之中,又蕴含着无数的差异与可能。也许你/你也开始想像,这些排列组合的结果,跟传统的“(异性恋)婚姻”意涵有哪些不同。“多元家庭”到底是什么,又如何成为可能?我们为什么要珍视多元家庭的“多元性”?不同性身份的人如何在现制下成家?与性无关的三五好友可以共组家庭吗? 台湾伴侣权益推动联盟将在2010年10月31日举办座谈会,邀请“Our Story Our family”多元家庭成家征文活动的得奖作者,聊聊她/他们真实的成家经验;联盟成员也将分享联盟这半年来关于“伴侣法”及“同志婚姻法”法案研议的阶段性成果与主张(含外国立法例与社运观察)
媒体改造学社设立《媒体有事吗》专栏,提供对新闻时事、媒体环境、文化政策、传播工作生态等议题的评论与倡议,关注整体媒体环境的向上提升与发展,若您对此相关议题有独特见解、不吐不快,欢迎投稿至 formediareform@gmail.com。 注:由于媒体改造学社为非营利组织,暂无法提供稿费,仅提供发表意见与交流的空间。 媒体改造学社(简称“媒改社”),于2003年5月4日,正式由学术圈、新闻界、社运团体等立志改善本地媒体环境的各界人士共同创立
媒体改造学社设立《媒体有事吗》专栏,提供对新闻时事、媒体环境、文化政策、传播工作生态等议题的评论与倡议,关注整体媒体环境的向上提升与发展,若您对此相关议题有独特见解、不吐不快,欢迎投稿至 formediareform@gmail.com。 注:由于媒体改造学社为非营利组织,暂无法提供稿费,仅提供发表意见与交流的空间。 媒体改造学社(简称“媒改社”),于2003年5月4日,正式由学术圈、新闻界、社运团体等立志改善本地媒体环境的各界人士共同创立
2008年12月1日,日本主流媒体忙着报导爱子公主 (尊称:敬宫爱子内亲王) ,因生病无法出席满7岁的生日庆典。在此同时,则有一群博客选择讨论爱子公主与天皇继承权的问题。 斐济博客陆续报导当地于1月10日那个周末发生的严重水患,水灾造成全国最大岛的西半部一片水乡泽国,博客亦在讨论政府处理此类事情的能力
媒体改造学社设立《媒体有事吗》专栏,提供对新闻时事、媒体环境、文化政策、传播工作生态等议题的评论与倡议,关注整体媒体环境的向上提升与发展,若您对此相关议题有独特见解、不吐不快,欢迎投稿至 formediareform@gmail.com。 注:由于媒体改造学社为非营利组织,暂无法提供稿费,仅提供发表意见与交流的空间。 媒体改造学社(简称“媒改社”),于2003年5月4日,正式由学术圈、新闻界、社运团体等立志改善本地媒体环境的各界人士共同创立
“多元”、“成家”、“伴侣”,每个词汇底下有千百种的诠释,每个词汇的组合之中,又蕴含着无数的差异与可能。也许你/你也开始想像,这些排列组合的结果,跟传统的“(异性恋)婚姻”意涵有哪些不同。“多元家庭”到底是什么,又如何成为可能?我们为什么要珍视多元家庭的“多元性”?不同性身份的人如何在现制下成家?与性无关的三五好友可以共组家庭吗? 台湾伴侣权益推动联盟将在2010年10月31日举办座谈会,邀请“Our Story Our family”多元家庭成家征文活动的得奖作者,聊聊她/他们真实的成家经验;联盟成员也将分享联盟这半年来关于“伴侣法”及“同志婚姻法”法案研议的阶段性成果与主张(含外国立法例与社运观察)
过去三,四十年全球化浪潮涌现带来前所未有的流动;人口,知识,资金,媒体信息跨越国家和地区的界线·高速地流动。自80年代末共产阵营崩溃后,新自由主义主导世界意识形态的单一局匝,导致民主发展受到挑战,及促使广泛的社会不公,新的社会操控模式亦应运而生。因应现今社会及政治状况艺术家和社运份子发展出新的思维及抗衡策略,希望另创新天,出席座谈会的艺术家将会讨论的问包括冨艺术拉扯政治,政治扮演什么角色?要另创新天,艺术能做什么?把为抗争而生的艺术,移师艺术场所展览,两者可有冲突?在艺术创作中,崭新的沟通网络将占什么位置? 一系列的专题座谈会,邀请艺术界的专家及艺术工作者一同探讨于全球环境下不同地区的当代艺术议题
对一个死去的思想家/行动家的最好纪念,也许是令其思想践行在其死后继续在不同的社会脉络中存活,成为对当下以至未来有用的资源。本文尝试以刚去世的布尔狄尔(Pierre Bourdieu) 关于“利”(interest)的讨论,介入本地社会运动的有关论述,希望能进一步激活本地的文化社运的想像,使布尔狄尔的思想践行能够成为本地文化社运的有用资源。 abstract = "对一个死去的思想家/行动家的最好纪念,也许是令其思想践行在其死后继续在不同的社会脉络中存活,成为对当下以至未来有用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