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期刊
《远程教育》(双月刊)创刊于1983年,是由浙江省教育厅主管、浙江省广播电视大学主办的学术期刊。本刊以\”促进现代远程教育理念与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办刊理念,以现代远程教育市场为背景,面向基层,面向实践,面向远程学习者,提供智慧论坛、学习新媒、虚拟课堂、互动平台、资源市场,打造专业性、学术性、服务性为特色的一流期刊。 《远程教育杂志》系CSSCI来源期刊,是一本紧密追踪与反映国内外现代远程教育、教育技术及相关领域的前沿脉搏、选题与研究新进展,为广大读者/作者展示广阔的教育研究图景的新锐学术性杂志
《年报》由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与清华大学图书馆联合制作,并由《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对外发布。《年报》统计源涵盖了国内各学科期刊综合他引影响因子排名前 60% 的期刊,以及博士论文和会议论文(不包括硕士论文),其评价体系多年应用于“中国最具影响力学术期刊”的遴选。 入选统计源期刊是刊物整体实力的体现
《煤炭学报》被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评为“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A+)” 《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是由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RCCSE)、武汉大学图书馆、中国科教评价网共同研发的,进入本次评价的学术期刊共有6201种。此次评价重点突出期刊学术影响力的同时也注重期刊网络传播效率和期刊即时反应速率的考察。评价指标主要有:总被引频次、2年影响因子、即年指标、基金论文比、Web即年下载率、二次文献转载量(或国外重要数据库收录情况)和专家定性评价),按矩阵计算各刊指标值隶属度计分,由高到低依次排序,取前5%(共316种)的期刊为“权威期刊”
日前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与引文数据库(CSTPCD)”的统计数据,发布《2016版中国科学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工程力学》期刊各项指标继续稳步提升,并再次获得“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称号。 《工程力学》近3年主要统计指标 《工程力学》核心总被引频次排名 191 150 107 《工程力学》在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的排名逐年稳步提升,核心他引率继续稳定保持在合理水平
本报讯(记者黄辛)近日,美国汤姆森路透—科学信息研究所公布了2011年度《期刊引用报告》。中国学术期刊《分子植物》(Molecular Plant)的影响因子上升为5.546,位居国际植物科学领域研究类期刊第5名,跨入该领域190种核心期刊前5%(排名第9),并连续两年在亚洲同领域期刊中排名第一,已进入该领域国际顶级期刊行列,这标志着中国植物科学期刊取得新的重要突破。 影响因子是指某一期刊的文章在特定年份或时期被引用的频率,是衡量学术期刊影响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以员工为本、以病人为中心,以患者需求和良好的体验为导向,以医疗质量和安全为核心。 技术顾问南通大学兼职教授 江苏省医院会第六届精神病学术委员会委员,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精神卫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南通市精神科学会副主任委员,南通市法医学会会员,南通市226工程学术技术带头人,南通市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专家组成员,南通市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库首批专家。从事精神医学临床诊疗、教学、科研、司法精神病鉴定与精神病的康复预防等工作26年,曾先后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修在全国各类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参与全国、省、市科研项目多项
《营销科学学报》是由人民邮电出版社主办、由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和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中国高等院校市场学研究会作为学术指导单位、由中国内地和港澳台地区50余所研究型大学的管理类学院共同支持的中国第一本市场营销领域的学报。 在众多海内外一流营销学者的鼎力支持下,《营销科学学报》作为我国营销学科最高水平的学术期刊,被多所国内一流高校认定为国内营销学界的权威刊物。多所高校的管理学院均将其列为职称评审所认可的刊物
银河国际app下载成立于2002年,秀外慧中,时尚现代的外观与温婉典雅相契相容。2005年8月,具有百年文化积淀的聊城教育学院、聊城师范学校并入银河国际app下载,为学院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学院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严格教学管理,积极进行教学改革
王锋,男,华中师范大学博士,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访问学者,武汉大学访问学者,现任湖北工程学院科学技术处副处长;主要从事新能源材料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湖北省科技计划青年人才项目1项;主持横向合作项目3项,完成了孝感市《大力推进产业跨越 加快建设经济强市纲要》和《孝感市(2013-2020)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先后参与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1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 项,湖北省青年杰出人才基金2 项。在Chem. Eur. J.,Cryst. Growth Des.DaltonTrans.等国际学术期刊发表SCI收录论10余篇,申请专利3项。
报告摘要: 随着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当前的智能感知机制正在经历着从传统的有源感知向智能的无源感知的蜕变。面向当前在人工智能时代下对“人-机-物”融合的需求,报告人将分别从多模态有源感知和基于RFID的无源感知机制出发,汇报近年来在“拓展感知范畴”和“探索感知极限”等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并展示相应的系统研究成果。 报告人简介: 谢磊,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南京大学首届“仲英青年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