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lecular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阿尔兹海默症的风险远高于健康人群。与健康人群相比,糖尿病患者体内的NAD+(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分子水平降低,而NAD+缺乏会导致线粒体功能障碍,进而造成神经元死亡、大脑萎缩,发生认知障碍等风险。 2020年5月,马里兰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国际分子科学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上发表一项研究,研究证实补充NMN(烟酰胺单核苷酸)可保护大脑海马区的神经元细胞,提高神经元存活率并促进再生,从而防止大脑海马区萎缩,保留糖尿病大鼠的认知与记忆力
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中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先后师承国内遗传学大师张亚平院士,金力院士,国际精神遗传学泰斗Elliot Gershon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人脑组织的基因表达调控和精神类疾病的致病机制
全自动高端病理染色系统,配合全景切片扫描分析系统,使传统物质化载玻片全信息、全方位转化为新一代数字化病理切片,一站式实现免疫多标染色与全景数字病理成像,实现病理切片扫描存储、远程共享、集体阅片、科研教学。助力肿瘤、脑神经、细胞学等领域的科研实验用途。 杭州宝诚生物成立于1997年,致力于生命科学研究领域引进、推广国内外先进实验室设备与试剂耗材,集产品销售、技术推广、售后服务、技术开发等一体综合发展的高科技公司,是Bio-Rad、Agilent、Molecular Devices、Nanopore、Lonza、Abcam、R&D、Waters等国际知名实验室仪器试剂生产商的代理,业务范围涵盖浙江、江苏、江西、福建、安徽、湖北等省份
我校“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9月8日,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简称ESI)公布最新数据,我校“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Molecular Biology & Genetics)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成为继临床医学、神经科学与行为科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之后,第5个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的学科。 目前,我校有9个一级学科,其中生物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西医结合是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生物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中西医结合4个学科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我校在2022年软科中国医药类大学排名全国第14名,2021年度医学院校综合科技量值排名全国第33名
报告人简介: 熊延,福建农林大学海峡联合研究院合成生物学研究中心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主要从事植物氮碳营养信号转导的研究工作,近年来从多个角度和层面上解析了葡萄糖能量信号和多种植物激素交叉互作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分子机制:发现葡萄糖可以通过能量信号通路和乙烯以“磷酸化密码子”,和生长素通过“正反应环协同”模式以及和脱落酸建立“磷酸化负反馈环”回路来调节植物生长和应答环境胁迫。这些研究为作物的遗传改良提供了可能的分子靶点
罗镇华博士,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准医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百人计划”引进人才。2015年于中山大学获博士学位,2015-2019 年在全美唯一的儿童消化疾病研究中心-美国辛辛那提儿童医院进行博士后研究,曾获2018年度美国肝脏病学研究学会年度唯一儿科研究奖。2019年回国开展独立研究工作,获得中山大学“百人计划”启动经费、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等资助
植物时刻面临多种微生物的侵染威胁,在与微生物长期的相互作用中形成了多层次的防御机制。一些病原微生物通过多种策略克服植物多层次的免疫机制,引发病害。由农作物病虫害导致的全球主要粮食作物的产量损失约为17%至30%,严重威胁粮食安全
曾文彬,1975年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升华学者特聘教授。中南大学药学院副院长,中南大学分子影像研究中心探针室主任。荣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湖南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湖南省高校药物化学学科带头人等荣誉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作物分子育种技术和应用创新团队联合多家单位,提出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驱动下的智能育种新策略——基因组-环境组集成预测。这一新策略的提出,将改变过去主要利用基因型和表型进行选择的育种模式,使未来育种能够在基因型-表型-环境型全方位信息支撑下,准确预测特定基因型在特定环境下的表现,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适应气候变化、适应特定环境的定向育种。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分子植物(Molecular Plant)》
报告时间:2022年6月1日下午5:00 黑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海洋特种材料工信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海洋污损防护技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海水提铀技术创新联盟理事会副理事长,黑龙江省化工学会副理事长,黑龙江省核学会理事。长期从事海洋防护材料及工程化应用、海水提铀及熔盐电解提纯、新能源材料与电化学传感研究。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检索论文300余篇,其中ESI全球前1%高倍引论文10篇,前1‰热点论文2篇,SCI他引15000余次,H因子为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