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科学
丽江2.4米光学望远镜2014年下半年观测时间申请工作于2014年7月21日开始通过本平台进行,8月16日申请窗口关闭。 在线申请窗口关闭后,经过统计,平台共接受了69份在线申请,最终有效的申请书有64份。申请用户遍布国内天文研究机构及高校,主要有:国家天文台、云南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上海天文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国家授时中心、广州大学、中国极地研究中心、贵州大学、澳门科技大学、香港大学、山西师范大学等机构;此外还有国外的用户,如:韩国天文与空间科学研究所、Aarhus University等
发布者:黄聃发布时间:2022-06-13浏览次数:16473 计算机类(华夏计算机科技英才班)、电子信息类(信息科技英才班)、电子信息类(网络空间科技英才班)、电子信息类(集成电路科技英才班)、力学类(钱学森力学科技英才班)、计算机类、电子信息类、理论与应用力学(航空航天、力学与先进智能材料设计交叉方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器人、智能制造、精密测量、遥感仪器方向)、能源与动力工程(新能源、航空航天热管理、先进能源材料方向)、安全工程(火灾科学、公共安全、应急处置与管理方向)、核工程类(等离子体物理、医学物理、先进光源方向) 数学类(华罗庚数学科技英才班)、物理学类(严济慈物理科技英才班)、化学类(卢嘉锡化学科技英才班)、空间科学与技术(赵九章现代地球和空间科技英才班)、生物科学类(贝时璋生命科技英才班)、数学类、物理学类、化学类、材料类、空间科学与技术、生物科学类、环境科学与工程类、统计学(统计与金融)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今天获悉,中国首个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以下简称碳卫星)已经成功获得了首批观测资料,这是首套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高新技术,中国从太空获得的高分辨率光谱图 碳卫星于2016年12月22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进入轨道,经过平台测试和负荷加热排污等一系列测试,1月12日成功接通载荷,并转移到在轨观测任务并获得了第一批观测资料,其中包括采集碳球卫星高光谱二氧化碳监测仪,第一套大气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吸收光谱表面处理产生的。 初步结果表明,碳,卫星关键技术得到了验证,我国具有大气痕量气体检测超高频卫星技术的能力。中国科学院微卫星研究所研究员尹竹山对“中国科学报”负责人说
《加油!向未来第三季》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和央视创造传媒联合制作的大型科普节目,由撒贝宁和尼格买提搭档主持,“撒贝尼”科学兄弟组合将陪伴观众体验科学的神奇。《加油!向未来第三季》是延续前两季呈现大型科学实验的同时,本季节目推出“中国首只无壳孵化小鸡实验”和“空间科学实验征集”,号召全民参与科学,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培养大众的科学意识和素养。《加油!向未来第三季》于2018年8月12日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CCTV-1)首播
记者从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次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我国空间站将于2022年前后完成建造,包括此次任务在内,一共规划12次飞行任务。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有关负责人介绍,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任务圆满成功,迎来了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步发展战略任务实施的“开门红”,拉开了我国空间站在轨建造阶段飞行任务的序幕,为后续空间站核心舱、实验舱发射奠定了坚实基础。 按计划,此次任务后,我国空间站建设将先后发射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进行空间站基本构型的在轨组装建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