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席
【茶人詹台北报导】池宗宪带路,寻访爱茗者心中的海角七号!日前出刊的第631期《今周刊》推出“发现自己的海角七号”专题,专访池宗宪(Teaparker),谈心中的品茗桃花源。 池宗宪的海角七号,在贵德街!他说:“走访贵德街,就是一趟茶文化之旅…文化背景是其一,历史建筑也不可少,再来就是街坊间的面摊老味道!” 撰文记者蓝雅婷认为,跟着池宗宪走一趟台北大稻埕的贵德街,会令人发现它特有的人文温情,蕴含在其中的就是一股本土味。 池宗宪身为爱茗者,心中向往的海角七号“却是一席好茶”
报国寺是镰仓时代末期由足利家时兴建的寺院。寺内所供奉的本尊佛像释迦如来坐像被指定为了镰仓市重要文物。并且寺院大殿后方的竹林也相当有名,种植数量约有2000多棵,并获得了米其林绿色指南的三星评价,因此也被叫做“竹寺”
东高雄客庄四区美浓、杉林、六龟、甲仙,拥有丰富的地理风情与历史文化,经过时代的变迁以及人与自然共存共荣的生活态度,塑造许多绝美天然风景与浓厚的在地文化特色,值得各地民众深入一游,细细品味乡村独有风情与人文。 高市府客家事务委员会于今年十至十一月推动“HELLO!HAKKA WALKER高雄好客轻旅季:好客旅游去”活动,规划客庄深度文化旅游,从美浓客家文物馆出发,延伸至美浓、杉林、六龟、甲仙四区,邀请在地资深导览老师作深度文化导读解说,体验客庄富饶的生态环境与人文历史。 本次深度文化旅游定于十月十七、廿四、卅一日及十一月八日等四天,举办杉林、甲仙、六龟一日游,以及美浓脚踏车、游览车半日游等多面向主题旅游活动;由黄森兰、游永福等在地多位资深导览老师,带领游客深入客庄秘境造访先民智慧,由农田到庙宇、从生活到信仰、穿越过往到现今,将透过不同视角与体验,认识客庄的多样面貌,回顾客家族群的迁徙与深耕,并结合当地产业DIY体验活动,如杉林客家料理、甲仙芋头冰制作、六龟茶席飨宴等丰富行程,更首次与小林平埔族群文物馆合作推出一年一次的小林夜祭特别专车,邀请大家一起参与精彩传统祭典,展现客庄地区族群多元融合精神
南裕基 手作木器茶道具,涂漆展现木纹之美。 南 裕基 作品创作以木头原色,加上蜜蜡推润,充分表现出木头纹路的修饰加工。 另一种类则是以传统的黑漆(白漆)进行涂装,木头的质地,加上沉淀的黑(白),稳重厚实
中国茶道既是生活的艺术,更是人生的艺术。中国人爱喝茶,是自古以来不变的事实。 喝茶的人,懂感恩 他们懂得茶就不仅仅是一碗茶汤,更是充满人文精神,充满了天地万物和谐相处、相互成就、共融共济、同体不二的精神,化解戾气,发扬正气,成就和气
国立传统艺术中心宜兰园区 鲁班街(传习街) 在茶与席之间,我们品风土、忆人情。 茶席风景,人们浸泡的是时间。 在杯与壶之间,我们品技艺、忆风格
茶叶具有提神和养神两方面的作用,提神作用可以使大脑清醒灵活,而养神作用则可以让大脑休息安宁。 当茶叶刚泡开大约1分钟左右时,茶叶中大部分的咖啡碱就已溶解到茶水中了。这时的茶就具有明显的提神功效,使人兴奋
茶叶具有提神和养神两方面的作用,提神作用可以使大脑清醒灵活,而养神作用则可以让大脑休息安宁。 当茶叶刚泡开大约1分钟左右时,茶叶中大部分的咖啡碱就已溶解到茶水中了。这时的茶就具有明显的提神功效,使人兴奋
6月底,杭州连横纪念馆举办“明白本色.转型与印记:王侠军艺术作品展”,8月中旬,王侠军另一档瓷器创作展于北京恭王府展出,共呈现100多件白瓷作品,其中包括费时两年半完成的新作“人间四喜”系列,以及深受民众欢迎的茶席装置艺术,将传统工艺美学,做了现代化的诠释。在“人间四喜”的发布会上,王侠军提到琉璃有十多种的制作技术,但瓷器自古以来仅有一种,主要是瓷土的收缩比例太剧烈,容易造成龟裂与变形问题,因此瓷器在外观的设计上,一直有着极大的局限性。但在“古典、华丽、优雅”之外,瓷器还能有怎样的风貌?带着这份好奇心,王侠军历经十多年的研发摸索,终于克服瓷器难以跨越的技术瓶颈,创造出大平面、90度直角、悬吊手把等造型,在古典、华丽、优雅之外,增添了现代、几何抽象的因子,技术的突破让设计上更能随心所欲
由北市府观光传播局主办,台北市猫空休闲产业社区发展协会及中华茶学研究协会协办的“2022台北猫空茶会”前于4月16日起跑,惟因应疫情持续升温,观光传播局经与地方商圈研议,决定停办4月23日“台北猫空茶会”以确保民众健康,售票平台亦将全额退费予购票民众。 观传局表示,“台北猫空茶会”是公私部门协力推动并获民众热烈好评的地区代表性活动,今年活动期间除了落实实联制、体温量测、逐桌配置酒精并禁止跨桌移动外,更将去年一天的活动改分为两天4场次,以分散人流并扩大茶席间距,并为参加民众准备品茗杯,让每位参加者使用各自的茶盏品茗。 考量疫情发展之不确定性,今年“台北猫空茶会”虽停办第二天活动,期待未来仍可每年与大家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