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化学会
获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博士学位,先后在瑞典、美国、加拿大等地进行博士后研究或工作;曾任复旦大学教授,现为华东理工大学药学院、上海市新药设计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 长期从事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药物信息学、网络药理学、计算毒理学等研究,已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专项、863计划、“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等科研项目10余项。入选上海市首批“浦江人才计划”,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撑计划”;发表SCI收录论文160余篇(其中ESI高被引论文3篇),获App著作权4项,申请中国发明专利9项
袁若,男,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院长,中国化学会理事、中国化学会分析化学委员会委员,发光与实时分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Nature集团《Scientific Reports》编委。1994年获湖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分析化学专业博士学位,此后在湖南大学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主要从事生物和化学传感器的研究;先后在香港浸会大学、日本大阪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做访问学者,从事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及DNA芯片的研究;1999年至今在西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工作。近年来,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完成及在研的国家及部省级科研课题20余项,在国际重要刊物(如《Anal. Chem.》、《Chem.-Eur. J》、《Chem. Commun.》、《J. Org. Chem.》、《Andv. Funct. Mater.》、《Biomaterials》、《Small》、《J. Mater. Chem. A》、《Nanoscale》、《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Biosens. Bioelectron.》等)上发表了SCI 收录论文430余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5.0的文章170余篇,个人H因子44
佟振合,有机化学家,1963年中国科技大学化学系毕业,1983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1999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为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化学会光化学委员会主任、亚洲光化学会理事以及《Photochem. Chem.》等刊物的国际编委。多年从事超分子体系中的光诱导能量传递、电子转移和化学转换的研究,在微反应器控制的光化学反应的选择性、超分子体系中的电子转移和能量传递、光催化分解水制氢、光催化活化惰性化学键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取得一系列创新性成果
主讲人将以介尺度的视角,从几何结构、晶体构型、化学组成三个维度,探索潜藏在电化学催化领域的科学难题。通过理论计算结合实验验证,筛选出高活性催化剂种类并设计调控其原子、晶体构型和配位环境,发现原子掺杂、界面电荷异化、双阴离子配体等设计能够大幅提升催化剂活性、稳定性、耐毒性。从催化剂团簇微观几何结构设计出发,通过建立高度贯通有序多孔传质通道和高度暴露三相活性位界面,实现催化剂介尺度结构有效调控,达到最大程度呈现催化剂活性的目的
2004和2009年于湖南大学分别获理学学士和博士学位,2010-2012年于中科院生态环境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出站后留所工作至今,期间于加拿大Trent University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任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分析化学,在环境污染物的分析方法及溯源技术方面做出了较为系统的工作
报告人简介:朱奎中国农业大学领军教授,博导,动物医学院国家兽药安全评价中心。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入选北京“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美国杜克大学博士后,德国慕尼黑大学博士。围绕耐药病原菌控制的核心问题开展了一系列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研发新型抗菌药物及增效剂,提高宿主导向的抗菌疗效,开发益生菌类抗菌替代物,保障人类健康和动物源性食品安全
唐瑜,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甘肃省“飞天学者”特聘教授。入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撑计划、甘肃省领军人才。现任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院长,甘肃省有色金属化学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配位化学与功能材料研究所所长
4月19日,中国化学会第32届学术年会在珠海国际会展中心开幕。本届年会以“赋能化学·赋能未来”为主题,设57个学术分会、8个学术论坛及1万平方米的展览展示、墙报展示。此次大会启用了珠海国际会展中心全馆会议厅室,吸引了50多位院士、近万名专家学者到会研讨
学会现属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领导,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接受中国化工学会、中国化学会业务指导,同时对全省13个市化学化工学会有业务指导关系。 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现有会员中高级职称以上工程技术人员8000余人、团体会员单位近500家。学会下设1个秘书处、22个专业(工作)委员会、各市化学化工学会13个(均设置在各市化工局或集团公司内)
物理化学家 1920年7月11日生于原江苏省南汇县。1942年毕业于同济大学。1946年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主修化学,副修物理,1950年获博士学位,并在该校任Hale博士后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