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天下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 是凝聚之学,是内部凝聚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 是兼容之学,中华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佛学的兼容, 是经世致用之学,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社会的人文之化,中华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 这些年来,西方文化对我们这个古代文明强国的渗透,使我们很多年轻人忘掉了中华民族文化精粹,甚至有少数人忘记了自己身上流淌着中华民族的血液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孔子传法于曾子,后人尊称宗圣。世间学问不尽,师所传授,不外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归纳而言,即是人事二件,故应善学“为人处事”之道,方不负师之所教;若学而不时习,岂能落实忠信之事?圣贤皆常省己身,何况一般凡夫,故学子应时时自省:在家是否孝悌?在外是否忠信?在学是否时习?若能日省吾身,定能改过迁善、改邪归正,他日必成仁德君子也。 知过为何不能改?知错为何不能修?皆因无“省思”之功夫!古德云:“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继2018年发布“新时代家庭幸福观”,2019年发布“幸福社区理念”之后,今年8月12日举行的年度发布会上,方太发布了“幸福厨房理念”。从家庭延伸至社区,又回归厨房,与亿万家庭分享烟火气里的幸福智慧。 后疫情时代,让厨房成为幸福的“原点” 当代家庭中,厨房不再只是烹饪食物的场所,还被赋予了更多的社交属性
我15岁就不断琢磨着这个社会的各种问题及其解决之道,经过20年的积累,专心写作六年而成的《中国蓝图》(已到第三版,有个别人可能看到过第一、二版的电子版,不过以现在的眼光看,那两个版本就像三岁婴孩,逻辑、自洽性等都不够好)终于让我自己满意了。算是了却了毕生第一夙愿。由于内容上讲了些大实话、也有点敏感,就不发这了,有兴趣的可以从下面网址下载第一篇阅读,看后对其他三篇感兴趣者,可联系我买本印刷版(没办法,美国所有电子书出版公司都不支持中文)
【导读】《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中国人习惯把人生喜怒哀乐、婚丧嫁娶、应酬交际导向饮食活动,正所谓“礼尚往来”,增进人与人的关系,宴饮聚会的风貌因此得到极大发展。人们将饮食与社交紧密相连,饮食之事倾注了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期许。人们通过宴会,不仅获得饮食艺术的享受,而且可增进亲和,达成和谐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中国人习惯把人生喜怒哀乐、婚丧嫁娶、应酬交际导向饮食活动,正所谓“礼尚往来”,增进人与人的关系,宴饮聚会的风貌因此得到极大发展。人们将饮食与社交紧密相连,饮食之事倾注了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期许。人们通过宴会,不仅获得饮食艺术的享受,而且可增进亲和,达成和谐
8月下旬,诚通人力纪委为落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2019年“反腐倡廉宣传教育月”部署,组织总部各党支部参观北京市廉政教育基地——中国古代官德文化展,公司领导班子成员、在职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关键岗位人员等83人参加。 (各党支部参观中国古代官德文化展) 《中国古代官德文化展》由北京市纪委等部门主办,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承办,通过对传统官德思想、制度、实践三个方面的展示,介绍了官德思想的起源、发展和演变,古代官员的选拔、管理和监察,以及古代官员的各种官德事迹,将中国古代官德体系中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志愿,与忠、正、廉、勤等行业标准紧密结合,使我国国学文化与历史经验的优秀遗产得以继承发挥,资政育德。 (党员重温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和廉洁自律承诺书) 大家通过参观和讲解,耳濡目染了中国古代优良的官德文化,古代官员廉洁自律的官德作风和事迹
《菜根谭》是一部论述修养、人生、交际、处世的语录集,是儒、佛、道之精髓,拥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大道,融处世哲学、生活艺术和审美情趣于一体。它是一部文辞优美、含义深邃的读物,更是一部陶冶人之情操、磨炼人之意志、催人奋发向上的文学精品。它以众多富含哲理的名言警句教人出世和入世之法则以及为人处世之道,引人入胜,发人深思,十分耐人寻味
简介: 孔子是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生活在二千四百多年前的春秋末期,他幼年丧父,少年丧母,靠自己的勤奋,精通了“六艺”,博览了天下的典籍,以学识闻名于天下。他兴办私学,培养了一大批治国平天下的人才;他主张“恢复周礼”,倡导“仁者爱人”和“中庸之道”,以图安定动乱的天下。五十一岁,他虽然出仁大司冠高位,却仍无法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只好带着弟子们周游列国,寻找贤明的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