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gew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核能放射化学实验室成立于2010年,本实验室围绕国家核能重大需求,瞄准国际核科学技术前沿,针对核燃料循环过程中亟待突破的关键放射化学问题开展前沿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旨在核能放射化学的基础理论和实际应用领域取得具有国际突出影响力的创新成果,为提升我国核燃料循环和放射化学学科的国际竞争力作出重要贡献,并培养和造就一批高水平的放射化学学科人才和优秀研究团队。截止目前,实验室已形成以功能纳米材料与锕系元素分离、高温熔盐化学、锕系功能配合物合成与表征以及锕系计算化学为核心的研究方向?!昂四芟嚓P放射化学研究”是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一三五”规划中五个重点培育方向之一。 核能放射化学实验室现有研究人员30余人,汇集了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和优秀青年骨干,其中包括中科院院士1人,国家杰青1人,研究员2人,中科院青促会会员2人、青年研究员1人、副研究员7人,助理研究员2人,研究助理2人,博士后3人,研究生18人,形成了一支富有蓬勃朝气的放射化学多学科交叉研究队伍
李金恒,现为南昌航空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院长、校测试中心主任。1994年本科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1997年硕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广州化学研究所,2002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2年-2004年香港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先后在湖南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化学研究所、温州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和湖南大学工作
贺庆国,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在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取得博士学位(最高学位),曾在日本名古屋大学从事反应有机功能材料研究,具有丰富的有机小分子及聚合物功能材料设计合成、纳米结构性质等方面的经验。于2006年07月加入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两位教授还将分享如何利用顶级期刊获取科学前沿信息,并将高水平成果发表在顶级期刊的经验。 敬请各位教师踊跃参会! 杨楚罗,深圳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深圳市孔雀团队负责人。主要从事有机高分子光电功能材料及器件研究,主要包括有机高分子电致发光材料,有机高分子半导体材料,有机高分子光伏材料等
江河清,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现任中科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化学工程学科负责人,膜分离与催化研究组组长,青岛市功能膜材料与膜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2004年在河南大学硕士毕业后进入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工作
讲座地点:腾讯会议988668323 专家介绍:台启东,工学博士,武汉大学工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分别于2007年和2012年在武汉大学获得学士及博士学位。2014-2015年及2017-2019年在香港理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
中新网重庆3月10日电 (记者 钟旖)记者10日从重庆大学获悉,科睿唯安公布了2023年3月的ESI最新数据,重庆大学化学学科首次进入ESI世界前千分之一行列,位居世界第170名。至此,重庆大学拥有工程学、材料科学、化学3个ESI世界前千分之一学科。 据介绍,近年来,重庆大学按照“强化工科、夯实理科、振兴文科、繁荣社科、拓展医科、提升信科、推动交叉”的总体思路,打造特色优势明显、结构合理、相互支撑、协同发展的一流学科体系,加强基础学科建设,深入推进实施“基础文科振兴行动计划”“基础理科卓越行动计划”,大力开展有组织科研,学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国际学术生产力和影响力再度提升
国家复合改性聚合物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2008-2009);英国剑桥大学材料科学与冶金系博士后(2009-2014);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院教授(2015.03-2018.08)。2018年9月到南开大学工作,现为南开大学材料学院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杂化有机-无机钙钛矿(Hybrid organic-inorganic perovskites)和金属-有机框架(Metal-organic frameworks)材料的合成、物理性质和光电能源应用等方面的研究
具有非中心对称结构的极性光电功能晶体材料以自发极化为基础,表现出优异的非线性光学、压电、热释电和铁电等光电性能。但只有结晶在10种极性点群的化合物才能够产生极化效应,如何创新极性光电功能晶体材料的结构设计,利用基元协同实现偶极矩的排列一致、并在宏观上组装具有强极化特性的化合物来获得具有优异光电性能的晶体材料成为该领域的重要科学问题。 福建物构所结构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中科院光电材料化学与物理重点实验室罗军华研究员领导的无机光电功能晶体材料研究团队,在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海西院“团队百人”孙志华研究员主持的“春苗人才”专项和福建省杰出青年基金等项目资助下,提出了固体相变对称性破缺诱导极化效应的策略,构筑了系列新颖的极性光电功能晶体材料
刘成伟,金沙APP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19年入选“成栋杰出青年学者”,博士毕业于日本北海道大学。2014年-2019年在北海道大学理学研究院担任博士后,助理教授。2019年入职金沙APP,主要从事天然产物生物合成研究,解析了萜类、聚酮类、非核糖体肽类等多种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径,在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Org. Lett.等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