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史
新科院士石守谦(右)与老师方闻(左),是中研院唯二的“艺术史”领域的院士,两人当选届数差十届、间隔二十年。(记者谢文华摄) 〔记者谢文华、赵静瑜/台北报导〕六十一岁的石守谦,曾任故宫院长,一度被卷入故宫南院弊案遭声押及起诉,后获判无罪。对于这段煎熬,他淡淡地说:“人生有时会碰上出乎意料的事,对我虽是个‘横逆的困境’,却让我有机会去想清楚最想做的事是什么,于是我回到艺术史研究,这五年写了两本书《从风格到画意》、《移动的桃花源》,主编一本书《东亚文化意象形塑》,这就是我的‘具体回应’!” 石守谦父亲是皮肤科医师,希望他行医,对他改念历史一度不悦,“后来父亲发现我在那里比较快乐,转为支持”! 石守谦是历届“唯二”艺术史领域院士,另位是他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攻读博士的指导教授方闻
中国的国画,主要是以人物、山水、花鸟动物等这么几大类,国画起源于古代,古代的文字为象形字,所以字与画在当时是一个意思。国画的绘画形式主要是用毛笔蘸水彩墨与纸或绢上作画。之后中国涌进了西方的油画文化,之后在画史上就出现了国画与油画之间的艺术文化碰撞
张复,字元春,号苓石、中条山人,苏州府太仓州人,(生于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卒年不详,因文献记其八十六岁仍有画作问世,推知大约卒于崇祯四年(1631)之后)。有关张复的画史记载,十分疏简。今人对其绘画事迹的了解,多来自文人士大夫的笔记画跋,其中就有著名的文坛领袖、史家兼书画鉴藏家王世贞
从某种意义上说,墨竹是中国文人画的一种标本、尺度、基本功。自文同、苏轼而至元四家,墨竹之风大兴,成为单独的画科,从内蕴上与哲学意理融为一体,而从外形式上与书法表里生发。竹常被文人高士用来表现清高拔俗的情趣;正直的气节、虚心的品质和纯洁的思想感情
2019年11月28日,艺术学院“溪山清远——山水临摹作品展”在学术交流中心开幕。艺术学院院长方强、副院长赵洪生、王琦等领导和专业师生140余人参加了开幕式。 此次展览是2019级美术学专接本国画班《山水临摹》课程的结课展览,共展出28名学生绘制的40余件作品,这些作品都是中国山水画史上的经典名作,或雄浑厚重,或清丽峭拔,或苍茫朴拙,代表了中国传统绘画的不同审美风格
《中国山水画史(新版修订版)》作者俗重新神视吾国传统文化总体价值暨内涵,而广道美术之建筑、雕塑、绘画、工艺诸科,则笔墨易散,是故用以山水画为切入之点,所以有《中国山水画史(新版修订版)》也。学界同仁谓作者首创分科画史,其时作者全无意于此之首也。 陈传席博士,江苏睢宁人,现任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特殊贡献专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学院客座教授
中国的国画,主要是以人物、山水、花鸟动物等这么几大类,国画起源于古代,古代的文字为象形字,所以字与画在当时是一个意思。国画的绘画形式主要是用毛笔蘸水彩墨与纸或绢上作画。之后中国涌进了西方的油画文化,之后在画史上就出现了国画与油画之间的艺术文化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