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力波
9月26日,国家航天局引力波研究中心在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揭牌成立。该中心依托中山大学建设和运行,将系统开展引力波前沿科学研究,发展系列试验卫星平台和探测载荷技术,推动我国空间引力波探测重大科技攻关稳步实施,加快航天领域科技自立自强步伐,助力我国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 我国于21世纪初开始对空间引力波探测这一重要研究领域布局关键技术攻关
天文望远镜是观测天体、捕捉天体信息的主要工具。从1609年伽利略制作第一台望远镜开始,望远镜就开始不断发展,从光学波段到全波段,从地面到空间,望远镜观测能力越来越强,可捕捉的天体信息也越来越多。目前,人类在电磁波段、中微子、引力波、宇宙射线等方面均有望远镜
GW150914是由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于2015年9月14日探测到的引力波现象,这一发现也创造了历史。大部分引力波来自黑洞合并形成,少数则由中子星合并形成。为了侦测到微弱的引力波信号,科学家不得不建造超巨型的L型结构,两臂必须拉长到将近4公里
今年二月十一曰,激光干涉仪引力波探测天文台(LIGO) 的科研团队宣布他们已经成功发现了引力波。 LIGO是当今世界上最精确的探测器(以超过四公里的激光底线,可测量极微的时空扭曲,达原子核直径的千份之一)。这卓越的成果证实了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中最重要的预测,就是引力扰动会发出引力波
近日,数十位国内空间科学领域专家齐聚广州,研讨教育部空间科学中长期和“十四五”规划前沿课题。 会上,我国自主空间引力波探测计划——天琴计划备受关注,其正在推进的“天琴二号”卫星项目,将上天验证多项空间引力波探测关键技术,其中也包括下一代重力卫星关键技术。 中山大学天琴中心教授叶贤基在会上介绍了“天琴二号”技术试验卫星的进展情况
现实中的红岸基地——世界上最大的射电望远镜 FAST 还记得《三体》里雷达峰山顶的红岸基地吗?现在,中国建世界上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也许这就是现实中寻找地外高智慧文明的神秘基地。 7 月 3 日,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500 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 FAST(FAST:Five-hundred-meterAperture Spherical radio Telescope)在中国贵州省平塘县大窝凼洼地的完成最后一块反射面单元的吊装,自此 FAST 主体工程完工。 这部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FAST)耗时 5 年建成,造价 12 亿元人民币,有 30 个足球场大,口径达 500 米
这 热层 (或高层大气)是 高度 85 公里以上的区域,而对流层顶和中层顶之间的区域是中层大气(平流层和中层),在那里吸收太阳紫外线辐射会在 45 公里附近产生最高温度 高度 并造成臭氧层。 同样,以英尺为单位的中间层有多高?平流层上方是 中层.它向上延伸到一个 高度 距地球约 85 公里(53 英里)。同样,在中间层发现了什么? 这 中层 是地球周围最冷的大气层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袁为民近日介绍,中国计划于2023年底发射一颗新的X射线天文卫星——爱因斯坦探针。这颗卫星的核心科学目标是发现宇宙中的X射线暂现和剧变天体,监测已知天体的活动性。 2023年3月16日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据新华社报道,爱因斯坦探针卫星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袁为民在近期召开的第35届全国空间探测学术研讨会上介绍,该卫星项目已进入正样的最后研制阶段
宇宙中常见的怪兽 黑洞的提出,还要回到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在广义相对论提出的那一年,德国天文学家史瓦西求出了爱因斯坦方程的第一个严格解,对应的是球对称、不自转物体重力场的精确解。他发现,任何具有质量的物体都存在一个临界半径——后被称作史瓦西半径
Date日期 11月16日(周二)上午10:00 我国脉冲星观测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基于新疆天文台26米射电天文望远镜实现了对脉冲星的观测。然而受仪器限制,高精度脉冲星测时却一直未能得以开展。直到2005年前后,云南天文台通过改造用于探月工程的40米射电望远镜对脉冲星0437-4715进行观测并实现了亚微秒精度的脉冲星测时观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