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力波
美NASA制定“天体物理学路线图” 新的一年是制定长期计划的**时机,而美国宇航局(NASA)似乎已经一头扎进制定计划的“深渊”当中。12月20日,该局的天体物理学部门发布了未来空间任务的愿望清单——对今后30年,甚至更远期进行了规划。 这份新的“天体物理学路线图”值得注意的地方不在于它重申了认为科学家应该追求的广泛而流行的主题,例如“我们是孤独的吗?”“我们怎么会在这里?”和“我们的宇宙是怎样工作的?”而是在于这份由NASA的Chryssa Kouveliotou率队完成的报告,同时还给出了帮助空间任务回答这些粗线条问题所需的技术
在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中,引力被认为是时空弯曲的一种效应。这种弯曲时因为质量【艺术】的存在而导致。通常而言,在一个给定的体积【橱窗】内,包含的质量【艺术】越大,那么在这个体积【橱窗】边界处所导致的时空曲率越大
2000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获学士学位;2004年于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获博士学位。自2004年7月起,先后于中国科学院理论交叉研究中心和韩国高等研究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员研究。 2010年3月到理论物理研究所工作
第一部分从“实在性”讨论时空,特别是量子时空;第二部分讲时间的方向性,从经典与量子的角度讨论时间箭头;第三部分讲时空和宇宙学,涉及了一些新内容,如暴胀宇宙和相关的宇宙学问题;第四部分讲大统一的起源,即从弦和膜的观点来讨论宇宙学问题;第五部分讲实在与幻想,谈一些新实验(如引力波和基本粒子的),也谈时空旅行和时间机器,还展望了弦理论的未来。 毕业于哈佛大学,在牛津大学获博士学位。1990年
记者8日从华中科技大学举办的天琴空间科学任务研讨会上获悉,自今年6月8日以来,我国天琴计划团队已多次成功实现地月距离的激光测量,并在国内首次得到月球上全部五个激光反射镜的回波信号。这标志着包括我国在内,全世界共有五个国家具备了激光精准测量地月距离的技术能力。 地月激光测距是以脉冲激光器作为光源对地球与月球之间的空间距离进行精准测量,是开展天琴计划空间引力波探测必须攻克的关键技术
本报讯 (记者 张潇)201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Barry C. Barish教授团队一行6人,日前来中科院西安光机所参观,与该所专家就前沿光电和生物医学光子学相关技术进行了交流和研讨。Barry C. Barish 教授是美国著名的实验物理学家,由于对激光干涉仪引力波观测站(LIGO)探测器和引力波的观测作出了巨大贡献,与Rainer Weiss、Kip Thorne教授一起荣获201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Barry C. Barish 教授是引力波的领先专家,在LIGO扮演着开创性和领导性角色,为人类认识宇宙打开一扇新窗口
厂 像差光源在球差系统软件中的显像,第二个人行为无球差情况。像差是光学元件显像不健全的叙述。实际有球差,偏色,彗差,像散,场曲,崎变等
目前多数研究学者认为,超亮超新星的能源可能来源于产生超长伽马暴的超大质量磁星中心引擎。本研究工作通过详细地分析超长伽马暴GRB111209A 的多波段观测数据发现, 超长伽马暴GRB111209A的中心引擎仅是一个短命的超大质量磁星,这个新生的超大质量磁星最初由于引力波辐射而损失大量能量,导致其旋转速度快速下降,在大约7000秒时,由于它向外的离心力不足于抵抗这个超大质量磁星的向内的引力而快速地塌缩成了一个黑洞。之后,一部分外包层物质回落吸积到这个新生的黑体表面,形成吸积盘
继“太极一号”之后,我国又一颗用于引力波探测研究的卫星“天琴一号”迎来“首秀”。 近日,“天琴一号”技术试验卫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天琴”引力波探测计划的首颗技术验证卫星成功启航,开启了它的空间引力波探测技术的探索之旅。 “天琴计划”是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校长罗俊于2014年提出的、以中国为主导的国际空间引力波探测计划
今年1月,历时22年建成的FAST顺利通过国家验收,正式开放运行。截至目前,FAST已探测到上百颗颗脉冲星候选体,其中132颗得到认证。 早在今年4月,FAST便发现一个新快速射电暴,并在国际著名《天体物理快报》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