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per
这篇 paper 将问题定义在 CLEVER dataset 与调整过的 Sort-of-CLEVER dataset 上面,要根据图片回答一个关于照片中物体间关联性的问题。架构上由三大 component 所组成,使用一个 CNN 与一个 LSTM 分别对图片与文字做资讯提取,并根据提取的资讯在 RN 中进行关系推理、输出最终推论结果。 而下式就是 RN 最简单的函示型态: 如上式, RN 考量的是“所有”物件对 (pair) 之间的 relation ,这代表着 RN 并不是聚焦于推论某一特定 relation 的存在性或意义, RN学习的是综合所有 relation ,推论所有 relation 的存在性与意涵
本篇文章将会简单地介绍 Conditional GAN 的原理以及一些有趣的应用。 Conditional GAN 可以拿来做什么事情? 常见 Conditional GAN 的应用像是从一句话生成出一张图片、从黑白照片生成彩色照片,或是从手绘涂鸦生成一张彩色照片。之所以要用 Conditional GAN 而不用监督学习的原因可以用下图说明: 上图取自于李宏毅老师的 GAN Lecture 2: Conditional Generation
美卡纸,英文称:card paper;bristol。它是纸与纸板之间的一种厚纸。美卡纸的应用很多,像日常我们看到的明信片,卡片,画册等,这些都是利用美卡纸制作的,美卡纸具有它自己的优点,例如:纸面较细、平平滑、耐磨、耐水性,这就是美卡
据科睿唯安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2022年3月10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数据量统计时间范围为2011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显示,我校ESI前1%学科具体表现如下: 本期共有7884所机构进入ESI世界前1%行列,我校此次的ESI世界排名为953位,较上期排名提升了2位。 我校此次的高水平论文为115篇,其中有6篇同为热点论文,论文总数较上期增加8篇。其中进入ESI前1%的学科占据104篇,未进入ESI前1%的学科占据高被引论文数11篇
主动感知是智能机器人获取环境信息的重要方式。在主动感知模式下,机器人可以通过控制技术提升感知效能,并能进一步充分挖掘多模态信息的关联。本报告重点介绍机器人在与人交互过程中的具身感知技术,以及利用强化学习技术实现的多模态主动感知系统
报告摘要:近几年显著性目标检测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它在图像检索、图像摘要、广告设计等方面都有重要应用。此报告首先对于显著性目标检测及其应用做一简单介绍,然后总结一下深度学习在显著性检测领域的最新进展,最后重点介绍讲者在基于深度学习的显著性目标检测方面所做的工作。 卢湖川教授,IEEE高级会员、大连理工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部副部长
在今年6月日本制纸集团(Nippon Paper Group)以35.5亿港元收购中国第二大造纸企业理文造纸(02314.HK)12%的股权后,另一家国际造纸巨头也宣布加快在中国市场扩张的步伐。 昨天,芬兰造纸巨头斯道拉恩索在河北省迁安市宣布将以4080万欧元(约3.68亿元人民币),收购河北正元国际印刷包装有限公司51%股权,后者主要从事手机和其他消费品的包装纸生产,向摩托罗拉、三星、诺基亚、NEC等提供包装纸。玖龙纸业(02689.HK)董事长张茵就是依靠包装纸一度成为中国首富,目前玖龙纸业也在进一步扩大包装纸产能,产能直逼斯道拉恩索
您可以使用 Dropbox 预先设计的 Paper 模板,也可以创建自己的模板。 要确定您在使用的版本,请执行以下操作: 如果您在文档类型列表中看到 Dropbox Paper,说明您使用的是新的 Dropbox Paper 2020 版本。 如果您未在文档类型列表中看到 Dropbox Paper,说明您使用的是旧版本 Paper
中国造纸杂志社负责《中国造纸》、《Paper and Biomaterials》(原国际造纸)、《造纸信息》和《中国造纸学报》的编辑、出版、发行工作;承办亚洲规模最大、国际化程度最高、参观观众最专业的中国国际造纸科技展览会,每年举办一届;拥有两个专业网络信息平台――中国造纸杂志社网站([URL])和中国国际造纸科技展览会网站([URL])。 《中国造纸》是由中国造纸学会和中国制浆造纸研究院主办的专业技术性刊物,是我国造纸领域权威性科技期刊。重点报道我国造纸工业在纤维原料、备料,制浆及其设备,纸及纸板生产,纸机及其辅助设备,废纸脱墨,洗涤、筛选、漂白,湿部化学、化学品,自动控制、传动控制,废水处理与环保综合利用,分析检测等方面的新成就和重要科技成果
我自己的论文虽然是用mixed-methods approach,但我不是case study的专家。如果说得不正确,欢迎指正。 在上case study的课程时,有一个大家常问的问题:作case study需要多少受试者?样本数要多大? 这个问题,其实没有固定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