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演
在石油和天然气行业中,储层流体的密度和粘度可为评估地层中油气资源的商业开采价值和生产潜力提供参考依据。由于受到地表温度和压力的影响,地层中碳氢化合物的粘度在地面会发生不可逆转的改变,因此通过测量地面的压力-体积-温度(PVT)得到的碳氢化合物的粘度并不能真实地反应地层中流体的性质。 最近,超声技术中心王秀明、陈德华课题组提出使用石英音叉传感器原位测量井下流体密度和粘度的方法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员李金锋等编著的《北京常见植物花粉图鉴》由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发行。 《北京常见植物花粉图鉴》展示了北京地区常见的野生及栽培植物的花粉形态,覆盖了83科172属206种植物,同时配置了相关母体植物及其生境与分布信息,并该书首次将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下的花粉照片相结合,精准、全面地展示了花粉的显微形态特征。 《北京常见植物花粉图鉴》的出版可以很好地满足法庭证据溯源、医学致敏花粉的精确鉴定需求,并为地质时期的花粉分析,重建深时植被演替,反演长时间尺度的全球及特定地区气候与环境变迁等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1、利用卷积神经网络(CNN)、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等深度学习方法进行遥感分类和遥感反演。 2、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形用户界面(GUI)的应用。 2019年01月05日 19:30-20:30 张翀,宝鸡文理学院地理与环境学院教师,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主要承担《GIS软件分析》、《GIS程序设计》、《GPS原理与应用》、《遥感导论》等本科生及研究生课程
北京4月18日电 (记者余璐)记者从生态环境部获悉,近日,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采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发射大气环境监测卫星。该卫星是世界首颗具备二氧化碳激光探测能力的卫星,将首次实现二氧化碳的主动激光探测和大气细颗粒物的主被动结合探测,为落实“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支撑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提供重要数据支撑。 据介绍,大气环境监测卫星是《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中的一颗科研卫星,生态环境部为该卫星牵头用户,卫星和运载火箭系统均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八研究院抓总研制
北京4月18日电 (记者余璐)记者从生态环境部获悉,近日,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采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发射大气环境监测卫星。该卫星是世界首颗具备二氧化碳激光探测能力的卫星,将首次实现二氧化碳的主动激光探测和大气细颗粒物的主被动结合探测,为落实“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支撑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提供重要数据支撑。 据介绍,大气环境监测卫星是《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中的一颗科研卫星,生态环境部为该卫星牵头用户,卫星和运载火箭系统均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八研究院抓总研制
JST-8C型红外碳硫分析仪与WF-T88型高频感应燃烧炉配套使用,能快速、准确地测定钢、铁、合金、铸造型芯砂、有色金属、水泥、矿石、焦炭、催化剂及其它材料中碳、硫两元素的质量分数。这套设备引进了国外的先进技术,是集光、机、电、计算机、分析技术等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产品,具有测量范围宽、抗干扰能力强、功能齐全、操作简便、分析结果准确可靠等特点。 CO2、SO2等极性分子具有永久电偶极矩,因而具有振动和转动等结构
该实验室挂靠于广东电网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始建于2003年,是南方电网公司首批重点实验室之一。实验室总面积近600平方米,其中试验区域面积400平方米,是电网自动化系统的专业测试评估、模拟反演、故障检测、人员培训及新技术研究的实验及科研阵地。近5年来,该实验室共承担69项科研项目,获得中国电力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2项、南方电网科学技术奖二等奖4项、南方电网技改贡献奖2项、广东电网科技进步奖8项、广东电网技改贡献奖2项、广东电网专利奖3项
数学模型是针对现实世界的特定对象,为了一定目的,进行必要的简化和假设,运用数学符号、数学公式、程序、图形等,概括表达问题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种工具。人们可根据实际问题来建立数学模型,对它进行求解,然后根据结果去解决实际问题。我国著名学者周海中教授在1993年发表的《21世纪数学展望》一文中曾经指出:“数学模型在今后将显得越来越重要
植被指数主要反映植被在可见光、近红外波段反射与土壤背景之间差异的指标,各个植被指数在一定条件下能用来定量说明植被的生长状况,能够检测植被生长状态、植被覆盖度和消除部分辐射误差等。 NDVI=(NIR-R)/(NIR+R),数值范围在-1至1之间,负值表示地面覆盖为云、水、雪等,对可见光高反射;0表示有岩石或裸土等,NIR和R近似相等;正值,表示有植被覆盖,且随覆盖度增大而增大。NDVI能反映出植物冠层的背景影响,如土壤、潮湿地面、雪、枯叶、粗糙度等,且与植被覆盖有关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今天获悉,中国首个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以下简称碳卫星)已经成功获得了首批观测资料,这是首套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高新技术,中国从太空获得的高分辨率光谱图 碳卫星于2016年12月22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进入轨道,经过平台测试和负荷加热排污等一系列测试,1月12日成功接通载荷,并转移到在轨观测任务并获得了第一批观测资料,其中包括采集碳球卫星高光谱二氧化碳监测仪,第一套大气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吸收光谱表面处理产生的。 初步结果表明,碳,卫星关键技术得到了验证,我国具有大气痕量气体检测超高频卫星技术的能力。中国科学院微卫星研究所研究员尹竹山对“中国科学报”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