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
绵羊白介素1(IL-1)检测试剂盒说明:IL-1白介素1。IL-1是单核细胞产生的多肽,脑内的多种神经元、血管内皮细胞、大小胶质细胞、星形细胞、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均能产生IL-1,应用放射免疫学技术发现,人脑海马区的神经纤维及大鼠大脑前皮质、海马、嗅球、小脑脉络丛、下丘脑、纹状体及延髓存在高密度的IL-1β及IL-1受体。 绵羊白介素1β(IL-1β)检测试剂盒说明:IL-1β,白介素1β
T细胞激素在调节免疫反应过程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并与疾病进程关系密切。不论在免疫学研究、细胞生物学研究甚至临床医学诊断,对于特定细胞分泌激素的调查以及下游讯息传递路径的追踪,向来是研究人员亟欲获得的重要资讯。目前市场上已有数种检测平台,针对抗原特异性T细胞、Th0/Th1/Th2细胞转换、免疫平衡以及疾病筛检等,提供细胞激素追踪方案,其中ELISPOT技术历经20多年的研发及改良,以高达百万分之一的检测敏感度、高通量数据呈现、GLP标准化报告输出及操作简便等优势,成为现今体外T细胞激素追踪不可或缺的神兵利器!
培养掌握护理学以及妇幼保健的基本理论和助产专业技能,从事临床助产和母婴保健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护理礼仪 、人际沟通、护理学基础 、健康评估、心理与精神护理、产科学及护理 、内科护理、外科护理 、妇科护理 、儿科护理、母婴保健、急救护理技术.、解剖学基础、生理学基础、遗传与优生学基础、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病理学基础 、药物应用护理。 毕业后能在各级医疗、预防、保健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事助产、护理、母婴保健等工作
北京德胜门中医院医师介绍,慢性肠炎是常见的肠道疾病,因发病慢、病程长而得名,也因此很容易被患者所忽视,身体出现不适时大部分人都选择忍过去,难以忍受时盲目的吃一些止痛药来缓解症状,这些都是不正确的做法。慢性肠炎危害不容小觑,一旦得了慢性肠炎,一定要及时到医院接受检查,针对病因方能对症治疗。那么,慢性肠炎有哪些病因呢?关于这个问题,下面来看北京德胜门中医院医师的解答
本标准适用于进行医疗器械的设计和开发、生产、安装和服务或相关服务的设计、开发和提供等相关行业。在标准中定义的医疗器械指:制造商的预期用途是为下列一个或多个特定目的用于人类的,不论单独使用或组合使用的仪器、设备、器具、机器、用具、植入物、体外试剂或校准器、软件、材料或者其他相似或相关物品。这些目的是: 3.解剖或生理过程的研究、替代或者调节; 7.通过对取自人体的样本进行体外检查的方式来提供医疗信息
护理专业在中国的发展已经有近百年的时间,尤其在近十余年来,根据国家大力支持职业教育的政策,护理专业在我国得以迅速发展:在护理专业发展的过程中,世界经济和社会的全球化发展趋势也对我国护理专业人员如何从知识、态度、技能方面提升专业素质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对护理专业人员的角色和技能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08年5月12日国务院颁布了新的《护士条例》,要求每名医生至少配备4名护士,每百张床位必须配备40名护士,并要求三年内达到配备标准。根据新条例的要求,十一五期间我国需新增护士120多万,市场的巨大需求,充分证明护理专业具有着光明的就业前景和发展空间
饲用微生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立于2010年12月22日,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批准,依托于北京大北农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筹建的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2013年9月通过科技部验收,2017年12月通过科技部评估。 实验室同时也是“饲料安全生物调控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关村开放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涵盖饲用微生物菌种资源创新、微生物发酵工艺与制剂工程、饲用微生物产品标准与技术规范、饲用微生物产品应用基础研究、微生物发酵新产品创制等多个领域。下设菌种资源研究室、工艺制剂研究室、基因工程研究室、检测标准研究室、发酵饲料研究室五个研究室,并配套建设了中试平台、饲料发酵车间、实验动物舍、动物饲养试验基地四个辅助部门,各类仪器设备309台(套),总价值超过3000万元
培养的目标:根据护理工作岗位的需求和卫生职业教育的功能定位,将护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能在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从事护理、保健、康复、健康、美容、教育等工作”。 护士|护理专业课程有:解剖基础学、生理基础学、医用化学基础、计算机、医学心理学、护理学基础、英语、语文、数学、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儿科护理、护理心理学、营养学、急救护理、病理、药理学、康复治疗等等。 培养目标:培养掌握护理学以及妇幼保健的基本理论和助产专业技能,从事临床助产和母婴保健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潘海峰,男,1982年8月出生,安徽蒙城人,医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现任9778818威尼斯官网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副主任、威尼斯官网第二附属医院、第四附属医院特聘科研导师、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访问学者(2018-2019)、亚太医学生物免疫学会理事、亚太医学生物免疫学会基础免疫学分会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肿瘤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流行病学分会青年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慢性病预防与控制分会青年委员、中国卫生信息学会统计理论与方法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医药统计专业委员会委员、安徽省预防医学会流行病学专业委员会秘书、安徽省预防医学会卫生统计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安徽省医学会风湿病分会委员、Biomed Res Int学术编辑、《中华疾病控制杂志》英文编辑兼常务编委。 主要研究方向为慢性病分子流行病学,目前以第一/通讯作者在Nat Rev Rheumatol、Autoimmun Rev、Cytokine Growth Factor Rev等SCI期刊发表SCI论文80余篇;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1项、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1项、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安徽省高校优秀青年骨干人才国内外访学研修项目1项等多项科研基金
新京报讯(记者 王卡拉)4月29日,新京报记者从北京市希思科临床肿瘤学研究基金会(以下简称“CSCO基金会”)获悉,基金会与百时美施贵宝中国正式启动“CSCO-百时美施贵宝肿瘤免疫研究基金(以下简称“肿瘤免疫研究基金”),以促进中国临床肿瘤医生在肿瘤免疫领域的科研及诊疗水平,帮助患者延长生存期并改善生活质量,从而实现“给生命以时光”的美好愿景。 基金总额为1000万元,预计支持研究项目约25项,主要资助方向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肺癌、消化系统肿瘤、泌尿系统肿瘤、头颈部肿瘤等领域的临床应用型研究及相关转化研究。 根据国家癌症中心的数据,中国恶性肿瘤新发病例与死亡病例分别约占全球的25.5%和26.7%,均居世界首位,特别是肺癌、胃癌、肝癌、食管癌、头颈癌等具有“中国特色”的瘤种受限于传统疗法,患者生存仍岌岌可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