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robiology
日前,国际生物膜和生物污损领域著名专家学者、中科院金沙2004路线js5特聘研究员Hans-Curt Flemming教授受邀作生物污损与微生物腐蚀相关的前沿学术报告。报告会由金沙2004路线js5研究员、海洋环境腐蚀与生物污损重点实验室主任段继周主持,相关研究人员、研究生等参会交流。 Flemming教授介绍了自然环境及人工技术环境中生物膜的分布和功能,重点介绍了生物膜引发的生物污损及腐蚀问题,并分析了目前国际主流及前沿生物膜控制技术的优缺点,结合自身多年的研究和应用经验,展望了今后腐蚀防护技术的发展方向
巩晓颖(1981-),男,博士,教授。2003年和2006年在中国农业大学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随后获DAAD (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奖学金资助赴德国基尔大学留学,并于2010年获得博士学位。2010-2017年在慕尼黑工业大学草地科学研究组(知名稳定同位素实验室)进行博士后和项目科学家
江聪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毕业于南京林业大学,曾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美国普渡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现就职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主要从事小麦赤霉菌致病分子基础以及赤霉菌-小麦互作机制研究,研究内容包括:小麦赤霉菌膜受体识别和信号传导;赤霉菌-小麦分子互作;病原真菌表观调控机制等
剑桥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534年,为英国剑桥大学的分支机构,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大学出版社之一。剑桥大学出版社属非盈利性机构,以推动知识、教育、学习和研究等慈善事业为目的。剑桥大学出版社每年出版约2500本新书及超过200种学术期刊
报告人简介:朱奎中国农业大学领军教授,博导,动物医学院国家兽药安全评价中心。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入选北京“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美国杜克大学博士后,德国慕尼黑大学博士。围绕耐药病原菌控制的核心问题开展了一系列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研发新型抗菌药物及增效剂,提高宿主导向的抗菌疗效,开发益生菌类抗菌替代物,保障人类健康和动物源性食品安全
(中央社台北6日电)美国微生物学会网络杂志5日发表调查研究指出,在中国大陆广西,猪流感病毒H1N1已传播到犬只身上,并在狗的体内与其他病毒基因发生重组。专家表示,这可能给人类造成风险。 据美国微生物学会(American Society for Microbiology)报告,中国广西大学和美国西奈山医学院(Icahn School of Medicine at Mount Sinai)等机构研究人员,2013到2015年间提取广西犬只体内的16株流感病毒株,并为其测序,结果发现3种猪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段
11月22日,2019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和外籍院士选举结果揭晓,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朱永官研究员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朱永官,环境土壤学家,1967年8月生于浙江桐乡。1989年毕业于浙江农业大学,获学士学位,1992年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所获得理学硕士学位,1998年获得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博士学位
学科目前编制有四位专任教师与一位技术员。负责医学系、医技系与公卫系的寄生虫学课程和医科所部分课程。人畜共通寄生虫症分子免疫病理、流行病学与热带疾病预测模式建构为学科主要研究课题
近日,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教授刘雅红团队,在持续的耐药性监测过程中,从动物身上分离出对碳青霉烯和粘菌素同时耐药的大肠杆菌,并在该菌株中发现两个耐药基因,进而提出了杂合质粒形成模型,为后续研究提供了范本。文章于近日在线发表于《自然-微生物学》(Nature Microbiology),孙坚副教授为第一作者、一年级博士生杨润时为共同第一作者,廖晓萍副教授和刘雅红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据悉,碳青霉烯类抗菌药是人医临床治疗多重耐药革兰氏阴性菌感染最重要的抗菌药之一,一旦碳青霉烯类药物失效,粘菌素可作为有力补充,用作治疗多重耐药阴性菌感染的最后一道防线
江聪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毕业于南京林业大学,曾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美国普渡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现就职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主要从事小麦赤霉菌致病分子基础以及赤霉菌-小麦互作机制研究,研究内容包括:小麦赤霉菌膜受体识别和信号传导;赤霉菌-小麦分子互作;病原真菌表观调控机制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