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系
基于西部12个省、市、自治区的大样本调查数据,本文从经济发展与社会融合两个维度探讨了西部各民族居民的主观幸福感状况。研究结果显示,西部地区各民族居民幸福感总体良好,经常感到幸福的比例普遍高于经常感到不幸福的比例,回族、维吾尔族等民族经常感到幸福比例最高。微观的家庭收入和宏观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均能显著影响各民族居民的主观幸福感
交通大学客家文化学院(客院)与马来西亚拉曼大学合作,规划课程“台湾客家社会与文化概论”,由拉曼大学中华研究院副院长黄文斌带领7位该院中文系学生,于7日至11日在交大客院进行为期5天的短期移地教学,7日举行开幕式,黄文斌表示,这次的移地教学是新的里程碑,盼透过此行让该校学生能更了解台湾客家文化。 课程主持人、交大人文社会学系副教授罗烈师说明,很多专业学科对“移地教学”这个概念非常重视,对人类学而言,透过对异文化真实的理解,在理论的训练会有很大的帮助,在2014年及2015年,已有客院学生至拉曼大学进行短期访问研究及移地课程合作,也使得拉曼大学能规划类似的方式,让学生到台湾进行移地教学。 课程主持人、交大人文社会学系副教授罗烈师表示,移地教学能够对异文化有真实的理解
(本学程不适用于108学年度(含)以后入学新生) 国立阳明交通大学客家文化学院(以下简称本院)为提供本校学生接受客家社会与文化之基础及专业训练,依据“国立阳明交通大学院课程学程办法”订定本学分学程。本学程以客家社会作为理解台湾暨全球文化的切入点,兼顾传统知识与当代变迁,修读本学程的学生,可以经由语言、历史、文学、社会与文化等途径,认识当今以客家为主题所延伸之社会文化表现,进而理解客家族群与社会在全球化脉络的文化与社会经验。 客家文化与社会学程由本院人文社会学系和传播与科技学系共同规划设计,凡台湾联合大学系统大学部与研究所学生,均得申请修读本学程,修满本学程规定之科目及18学分者,由本校发给学程修毕证明
告别家乡已有些日子。没想到这一告别却是一年几个月,和过去参加团队、培训营有所不同。这次回乡,有好多事情要完成:再上一炷香、再看看外公外婆、再看看亲爱的高中老师、再看看曾经与我一起疯狂的朋友们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王若熙)2022年秋季,北京大学本科生迎来了一门新课程:《理解中国:问题、方法与实践》。该课程是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针对北京大学本科生开设的基于社会调查开展社会科学研究的课程,强调理论的洞察、方法的新锐和实践的前沿,通过整合式的、全景式的视角培养学生从事高水平社会科学研究的素养。 该课程由调查方法、社会专题和实践三部分构成
发稿时间:2022年06月02日 15:21发布者:浏览次数: 个人事迹材料与桂子山求学经历: 秦世玄,2018级天博体育克罗地亚app官网本科生,中共预备党员。2020-2021学年学业成绩与综合考评均列专业第一;参加“强东杯”高校社会学知识竞赛,所在团队获得全国第一名;参与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从‘危机’向‘常态’的社区治理三元重构——以武汉市部分基层社区为例”,项目结题验收为优秀;2019年至今,创建并运营“轻学术”微信公众号“玄惑归兮”,撰写、推送随笔五十余篇,逾十万字;目前已被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录取。 社会学是一门有趣且深邃的学问,它兼具了哲学的深刻、历史学的厚重、文学的浪漫,并对现实社会保持一种恳切的关怀与温和的批判
学院现有1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1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公共管理),4个硕士学位二级学科授权点(行政管理、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政治学理论),1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公共管理硕士,即MPA);有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社会工作、公共关系学和劳动与社会保障等6个本科专业,行政管理为1个江西省品牌专业,拥有4门省级优秀课程。学院现有在校学生2183人,其中本科生1080人,学术型研究生138人,MPA专业学位研究生960人。 学院师资队伍结构合理、梯队完整,形成了以中青年学者和博士为主体的教师队伍
Yolanda López Del Hoyo 萨拉戈萨大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系的基础心理学教授。阿拉贡自治区卫生研究所(IIS)固定研究项目:精神健康研究小组(B17/17R)的研究员。阿拉贡职业心理学会研究小组协调员
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学科源远流长,有100多年的历史。现在的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正式组建于1994 年,学院设有哲学系、社会学系、中文系、艺术系、中国书法系、音乐教育中心和社会心理学研究所等7个系所(中心),涵盖4个学科门类(哲学、法学、文学、艺术学)。包含:1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交叉学科博士点,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 2个专业学位硕士点和8个本科专业
莺歌有丰富的窑产业及陶瓷文化底蕴及历史,莺歌永昌社区发展协会为了让年轻学子进入社区体验实习促进职涯发展,招募在地青年志工投入社区服务,盼透过社区青年的经历及专业领域共同提升社区服务,创造跨世代的交流及合作,自发性投入教育部青年发展署“青年暑期社区职场体验计划”并遴选两位大专青年参加永昌“耆画(话)我记忆中的技艺”中的人文故事采集工作坊体验,透过艺术性多元媒材创作,转印月历发送居民凝聚共识。 吴芳绮是国立台北大学四年级同学,负责社区人文故事采集工作坊中的插图创作,本身是应用外语系及社会学系双主修,自己对于地方文史工作有浓厚兴趣,善用自身电脑绘图专长,提供未来永昌社区月历内页的丰富度。骆毅则是国立成功大学机械工程系二年级同学,是永昌社区当地学子,负责耆老访谈摄影工作,以及影片后制剪辑任务,在参与过程中更了解家乡的陶瓷产业,与地方人文故事,透过社区长者的讲述过往回忆与时光点滴,骆毅也发现原来自己也是在窑产业文化里孕育出来的,他们将这一个月的感动故事转化成不同形式的作品,包含地景及人物的绘画侧写及访谈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