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家
《当代中国刑法新视界(第2版)》系陈兴良教授刑法学术论文集第二部,收录自1995年至1997年发表的论文,分为刑法理论、刑事立法、刑事司法三编。 《当代中国刑法新视界(第2版)》内容分三部分:一是刑法修订的研究。《当代中国刑法新视界(第2版)》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是围绕刑法修订而展开的
《宪法学导论原理与应用(第2版)》的写作过程还得到许多其他方面的帮助。我必须感谢在南京大学的诸多良师益友:尤其是校长蒋树声教授和法学院前院长范健教授。让你了解到更多的法律知识
蒋新苗,男,1964年10月出生,湖南东安人。国际私法专业博士、博士后,法学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湖南师范大学国际法学、民商法学博士生导师、湖南师范大学教务处处长、教育部高等学校法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际私法学会副会长、中国法学教育研究会理事、中国国际经济法学会理事、湖南省检察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湖南省学科评议组成员、长沙仲裁委员会仲裁员、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外国法与国际私法研究所、瑞士联邦司法部比较法研究所和德国科隆大学高级访问教授
学习经历:2010年毕业于西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学院行政管理专业,获管理学硕士学位;2013年毕业于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法学理论专业,获法学博士学位。 主要学术成果:数次受邀参加全国性或国际性学术会议;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CSSCI及中国中文核心系列论文15篇次,校定B类核心《中国社会科学文摘》1篇;主持省级重点课题1项,主研省部级课题5项。 获奖:2011年6月,获重庆市大学生社会实践理论征文一等奖;2012年9月,获第二届京津沪渝法治论坛二等奖;2014年9月,获中国法学会颁发的第九届中国法学家论坛三等奖
温州大学法政学院秉承"以人为本、质量立校、服务地方、特色取胜、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已成为一所基础坚实、实力雄厚,辐射浙南闽北,在省内有较大影响的综合型学院。根据武书连高校排行榜,温大法学在全国法学院校中排名第68位。学院师资精干,教授在专任教师中超过50%,居学校前茅
专家介绍:郭德香,郑州大学法学院教授,法学博士,博士生导师;河南省中青年法学家,河南省百名优秀青年社科理论人才,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人大常委会立法专家,河南省法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河南省法官检察官遴选专家;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郑州市人民政府等单位法律顾问,河南省法学会国际法研究会副会长,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委政法委“双千计划”人才,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宣讲团成员、河南省法学会百名法学家法治宣讲团成员,曾受邀为省内外党政机关、企事业等多家单位作法治宣讲报告100余场。 研成果丰硕,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司法部、科技部、国家发改委、中国法学会等国家级、省部级课题30余项;在《中国法学》《法商研究》《法学评论》等法律权威期刊和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学术着作8部,荣获河南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叁等奖多项,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优秀成果特等奖、一等奖多项,河南省法学会优秀研究成果一等奖。
根据河北省法学会《关于开展2023年“河北省优秀中青年法学家”评选表彰活动的预通知》要求,现将文件的有关要求转发给你们,请及时传达并组织专兼职教师积极申报。有关申报事项通知如下: 1.请申报人认真按照《关于开展2023年“河北省优秀中青年法学家”评选表彰活动的预通知》(附件1)要求准备申报材料。为保证推荐质量,请各院(系部)组织做好审核工作,各院(系部)对参评人员进行初审,推荐人选不超过2人
法学院讲座:“深海海底资源勘探开发法研究” 讲座题目:“深海海底资源勘探开发法研究” 讲座时间:2015年日6月11日(周四)下午3:00 张梓太,男,博士,博士后,研究方向为环境资源与能源法学。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环境资源与能源法研究中心主任。兼职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UNEP-TONGJI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环境与资源法)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法学会环境与资源法研究会副会长;中华环保联合会理事;上海市法学会环境与资源法研究会会长
为全面贯彻落实省委学习宣传《民法典》暨2020年青年普法志愿者齐鲁法治文化基层行电视电话会议精神,积极营造学习宣传尊崇民法典的浓厚氛围7月8日上午,聊城市举办领导干部民法典宣讲报告会。聊城市委书记孙爱军,市委副书记、市长李长萍及其他市级领导同志出席报告会。报告会由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王彤宇主持
人民日报北京10月13日电 (白龙、张程)“第七届中国法学家论坛——宪法实施法治论坛”今天在北京举行。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讲话指出,30年来,宪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以宪法为核心和统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是我国法治建设的重要成果,也是我国法治发展进入新阶段的重要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