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后
张学勇,现任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院长,龙马学者特聘教授,金融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主持人,黄大年教学团队主要成员,北京市课程思政名师,中国资产管理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员(CPA),北京市应急委员会金融小组专家。主要研究方向:大数据与金融科技( Fintech) ;公司并购、重组、IPO与价值创造;投资者行为与实证资产定价;量化投资策略构造与数据回测;共同基金与对冲基金的业绩评价、策略分析;私人股权投资基金与风险投资的投资策略与回报渠道
慧智微电子(Smarter Micro)是领先的高性能微波射频前端芯片提供商,致力于通过软件定义的射频芯片使能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 秉承“慧聚创新,智享无线”的理念,通过自主创新,研发出有基础专利的射频前端可重构技术,在全球率先实现技术突破及规模商用,使射频前端器件可以通过软件配置实现不同频段、模式、制式和场景下的复用,取得性能、成本、尺寸多方面优化,帮助客户化繁为简、与时俱进。基于可重构技术平台,推出面向4G/5G 和NB-IoT的系列射频前端芯片,广泛应用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无线通信模块、车载智能后视镜、智能手表等产品
美国学者20日报告说,冷血动物缺乏忍耐高温的灵活性,可能难以适应全球气候变暖,不得不靠改变行为和进化生存下来。大多数冷血动物耐受高温和低温的灵活性很低。 美国学者20日报告说,冷血动物缺乏忍耐高温的灵活性,可能难以适应全球气候变暖,不得不靠改变行为和进化生存下来
张松斌教授,博士生导师,16年入选国家创新人才青年项目,全国计算原子与分子物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物理快报/中国物理B/物理/物理学报四刊联合青年编委。2007年四川大学物理学本科毕业,2011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理学博士学位,2011-2015年先后在美国德州农工大学、德国马普所及自由电子激光科学中心等机构从事博士后研究,2015年底加入陕西师范大学物理学院。主要研究领域为理论原子分子超快光物理,在原子分子结构、电子原子分子碰撞、重离子碰撞以及超快强激光场/阿秒脉冲/x射线等极端光源与原子分子相互作用等方面开展了比较深入的理论研究工作,已在本领域国际主流学术期刊Phys. Rev. Lett.等发表研究论文六十余篇,其中Phys. Rev. 系列三十余篇;Phys. Rev. Lett./A/B/E/M,J. Phys. Chem. Lett. 等二十几个期刊的审稿人,海外优青/青年长江/面上/青年基金等项目的函评专家,相关工作已获得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青年项目,以及国防科工局科学挑战计划专题项目等支持
桂建芳,1956年6月28日出生于湖北黄梅,鱼类遗传育种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82年桂建芳从武汉大学本科毕业;1984年从武汉大学硕士毕业后到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工作;1991年至1994年在美国俄亥俄医学院和加州大学圣迭戈校区进行工作访问和博士后研究;1994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1995年获得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理学博士学位;1997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001年至2007年担任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所长;201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5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同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桂建芳长期从事鱼类遗传育种生物学基础和相关生物技术研究
王枫,1984年生于吉林长春,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2020)。2008年获吉林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士学位;2010年和2013年分别获吉林大学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专业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2014-2017年,任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同位素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后;2018和2019年,在美国华盛顿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系同位素实验室开展合作研究
在校党委、校领导关心支持下,学校科研工作实现良好发展,科技创新和学科建设等实力显著增强。依托学校科研中心大平台,发挥科研团队引领作用,努力做到以学科建设带动学校科研大发展,先后获批河南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2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2个。 近年来,学校始终把科研强校作为提升内涵建设的主要抓手,将科学研究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助力地方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表面等离激元是光子与金属表面电子相互耦合产生的集体振荡,可以突破衍射极限将电磁场有效地约束在亚波长尺度,具有许多独特的性质和应用。本报告将首先简要介绍表面等离激元的特性、表面等离激元与激子弱耦合和强耦合的原理,在弱耦合区重点介绍表面等离激元增强荧光、增强拉曼等的研究进展,在强耦合区介绍实现强耦合的几种方案。利用表面等离激元共振作为激光反馈是实现纳米激光器的有效途径,报告还将介绍表面等离激元纳米激光器(SPASER)的原理、进展和我们的一些研究工作
肖玉林,1984年3月生,2008年本科毕业于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建筑设计与工程大学,2009年获俄罗斯土木工程专家(证书)。2014年毕业于美国中佛罗里达大学结构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2015年在该校做博士后研究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油气资源研究中心的前身是1960年成立的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是国内最早开展油气地质学基础理论研究的综合性科研机构。60多年以来,始终以国家油气资源战略需求为导向,取得了以“内陆潮湿坳陷成油理论”、“青海湖综合考察报告”和“天然气成因理论”为标志的系列研究成果,代表了我国不同时期油气地质学领域最高学术水平。 中心拥有地质学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地球化学、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构造地质学、固体地球物理学和地质工程专业等5个硕士研究生培养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