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科院
近期,我院接到消费者来信反映,在济南市英雄山革命烈士陵园内有一家店面打着“中国农科院全民补硒工程山东工作站”的旗号销售“中植八号纯正有机硒——硒维胶囊”系列补硒产品,并宣称“中植八号”有机硒是世界上最好的有机硒,获得了多个国内外奖项,能够彻底根治糖尿病等20多种疑难杂症。为维护我院名誉权及社会公益形象,经过认真调查,现将相关情况予以澄清并声明如下: 1、我院从未在济南设立 “中国农科院全民补硒工程山东工作站”,上述位于济南市英雄山革命烈士陵园内的工作站与本院无任何关系,我院亦未曾授权其经销“中植八号”有机硒类产品。 2、“中植八号”有机硒是我院一项科研成果,原由我院企业化运营的食品工业研究所在2013年前生产推广
近日,在一场转基因研修会上,农业部官员及国内知名转基因科研专家就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监管风险等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作出回应。会上,专学家呼吁农业部尽快修订《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并建议用品种登记来替代品种审定。 会上,中国疾控中心专家杨晓光介绍,从1996年到2015年,人类食用转基因食品将近20年时间,没发生一起经科学证实的生物安全问题
鲁农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科技化、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统一优质品牌化,产、供、销一体的国有控股企业联合体。集团主要从事新型肥料生产、食品加工、食品预包装、物流配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仓储等业务,是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 公司现有资产1.5亿元,职工500余人,其中专业专家团队13人,高级技术管理人员60余人,销售团队200余人,年生产系列肥料70万吨
生物有机肥存放期间发白是什么原因? 大家好,这几年以来,随着长期使用化肥,土壤出现板结酸化的问题,导致农作物减产病害加重,给农民朋友的农业生产造成很大的麻烦。 想解决这种问题,必须要对土壤进行改良修复,而生物有机肥就是比较理想的肥料。 生物有机肥一般氮磷钾含量百分之几到百分之十几不等,有机质含量一般在45%以上,每克有益微生物菌种含量大于2000万
2020年4月29日,蓝城检测集团子公司绿城农科检测技术有限公司(简称“绿城检测”)召开了《食用植物油中角鲨烯的测定 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团体标准审定会。 来自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省林产品质检站、省农业科学院、省植保检疫与农药管理总站、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和浙江省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的7位专家对标准送审稿进行了评审,提出修改意见,一致同意通过审定。 此项标准通过专家评审推动了团体标准的发展,增加了标准的有效供给,以高标准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有利于提升行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为食用植物油中角鲨烯含量的测定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
克胜集团创业于1992年,是以农药植保为主产业,目前正转型为涵盖农药智能制造、农业科技服务、数字乡村、农药出口贸易等业务的企业集团。是一家集科研、制造、国际国内市场一体化的以植物保护、农业服务、房地产、农村金融、酒店为主体的涵盖五大产业的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 克胜致力于企业发展和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同步,近年来,大力推广“产品+技术+服务”的蜻蜓农服模式,助力乡村振兴,形成了植保技术、农用无人机、水肥一体化等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培育了战象生物、农大狮等服务品牌,被农业农村部评为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和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基地
科技日报北京6月5日电 (记者瞿剑)据中国农科院最新消息,该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王强研究员领衔的油料加工与品质调控创新团队与英国赫尔大学合作,利用花生蛋白研发出不含反式脂肪的新型人造奶油——食品高内相Pickering乳液。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上。 王强介绍,反式脂肪已被证实具有引发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癌症的风险;世界卫生组织(WHO)2018年5月14日宣布,2023年前将在全球范围内停用人工反式脂肪
报告人简介:马有志,1963年7月出生,男,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农科院二级杰出人才。1988年-1994年留学日本,获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任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作物分子生物学系主任,农业部遗传育种重点开放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国家小麦改良中心副主任,中国作物学会常务理事
2016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公告已公布,山东公务员考试网现将2016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公告公布如下。 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后流动站成立于1991年,现有兽医学、畜牧学、作物学、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保护、农林经济管理、生物学、园艺学、草学、农业工程等10个博士后流动站,在站博士后460余人。2016年,中国农科院科技创新工程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博士后研究人员作为流动创新岗位的主要力量,必将在科技创新工程的平台上扬帆起航,书写人生最美丽的科研篇章! 1.具有博士学位,热爱农业科研事业,具有科研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2.品学兼优,身体健康,年龄在35周岁以下; 3.在职人员申请博士后必须全脱产; 4.近三年内以第一作者发表SCI、EI、CPCI-S、SSCI或CSSCI收录学术研究论文1篇或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学术研究论文2篇
2014年1月7日,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和河南大学共同建设的“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圆满完成建设期任务,顺利通过了国家验收。 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自2011年10月科技部正式批复成立以来,在农业部和河南省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中国农科院的鼎力帮助下,中国农科院棉花所和河南大学紧密配合、协同共建,圆满完成建设期任务目标。 两年来,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累计投资2256.35万元,其中100万元以上仪器设备6台(套),50~100万元设备9台(套),10~50万元仪器设备36台(套);荣获国家级奖励1项,省级科技成果4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126篇,其中SCI收录46篇,IF≥3.0的25篇,IF≥5.0的7篇,在Nature Genetics(IF= 35.532)上发表论文1篇;新增主持承担国家、省部级项目75项;培育棉花新品种7个,获得棉花新品种保护权4个、国家发明专利24项;实验室还培养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杰青1人,长江学者1人,省部级专家4人(中原学者2人,省专家2人),培养博士研究生15人,硕士研究生77人,实验室常年流动人员达到5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