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科院
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近日发布,我国科研人员在全球首次实现从一氧化碳到蛋白质的合成,并已形成万吨级工业产能。 该研究由中国农科院资料研究所完成,据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农科院饲料所研究员薛敏博士介绍,蛋白质的天然合成通常要在植物或植物体内具有固氮功能的特定微生物体内,其中涉及复杂的遗传表达、生化合成、生理调控等生命过程,反应缓慢,物质和能量的转化效率较低,最终积累的蛋白质含量低。 而在人工条件下,利用天然存在的一氧化碳和氮源(氨)大规模生物合成蛋白质,则不受此限,故长期以来被国际学术界认为是影响人类文明发展和对生命现象认知的革命性前沿科学技术
躺在病床上的女孩,就是今年刚上高一的尤尤。因为病情严重,家属在9月13日晚,把她从抚州南丰县人民医院转院,送到了南昌。目前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疗
中国农业科学院10日发布2017—2020年十大科研进展。 中国农业科学院10日发布2017—2020年十大科研进展,包括发现水稻自私基因,挑战孟德尔遗传定律;首次成功克隆杂交稻种子;家禽疫苗免疫成功阻断人感染H7N9疫情;首次创建覆盖我国全域高精度数字土壤等。 这些进展涵盖农业生物技术、重大动植物品种选育和推广应用、农业重大疫病防控、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等多个学科领域,具有原创性、突破性、引领性,产业支撑作用和影响力非常突出
【建设内容】新建实验辅助及生活用房832.92平方米,温室 308.46平方米,网室394.93平方米,大型径流观测场3632平方米,田间气象观测场1200平方米,规范化样地15074平方米,长期定位试验6667平方米,机井一眼,蓄水池160立方米,购置配套野外观测和实验仪器设备45台(套),征地63.1亩。 【建设成效】祁阳红壤实验站是中国农科院在南方红壤地区一个重要的科研创新基地。该项目的建成并投入使用,改善了实验站的科研及生活条件,稳定了人才队伍,促进了科研质量的提高、国际合作与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对未来吸引尖端人才、提升科研能力将发挥重要作用
当地时间9月10日,世界动物卫生组织通报德国勃兰登堡州发生1起野猪非洲猪瘟疫情,为该国首次发生。为保护我国畜牧业安全,防止疫情传入,海关总署、农业农村部9月11日联合发布公告:禁止从德国输入猪、野猪及其产品。 但德国农业部的一名发言人表示,中国禁止德国猪肉出口该国的立场“非常坚定”
国家种质资源库是确保我国农业种质资源长期战略保存的重要设施,农业农村部今天发布消息,目前,国家级种质资源库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新库今年9月份建成并投入试运行。新库有三个特点: 一是容量大
12月18—19日,由浙江省植物保护学会、浙江农资集团联合主办的浙江省植保技术与农药械推广信息交流会暨植物保护学会学术年会在杭州萧山召开。省农业厅副厅长刘嫔�B、省科协副主席陈世权、省供销社副主任何忠民出席开幕式并致辞。省植保检疫局局长、理事长林伟坪主持开幕式
7月19日,全国党建研究会科研院所专委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研讨会在中国农科院召开。全国党建研究会常务理事、专委会主任委员王庭大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农科院党组书记张合成会见王庭大一行,中国农科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吴孔明在研讨会上致辞,全国党建研究会科研院所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农科院直属机关党委常务副书记王晓举主持会议
现有36个直属机构,9个共建研究所,是中央级综合性农业科研机构。 及时发布院所发展重大事件、科研动态、国际国内合作动态、农业成果推广动态等,保障农业科研和成果最新动态呈现。 致力于解决农业和农村经济重大科技问题,开展关键技术攻关、高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宏观战略研究
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是由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所无土栽培组在八五期间研制开发的一种用固态肥代替传统营养液的无土栽培新技术。 1、进行生态型无土栽培必需具备一定的保护设施,如温室、日光温室和大棚等,“在这些保护设施内还需安装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系统,包括栽培槽、栽培基质和灌水设施等。 2、生态型无土栽培主要采用基质槽培的形式,适宜用作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的基质很多,如:草炭、蛭石、珍珠岩、炭化稻壳、椰子壳、棉籽壳、树皮、锯末、刨花、葵花秆、玉米秆、沙、砾石、陶粒、甘蔗渣、炉渣、酒糟、蘑菇渣等,因而无土栽培生产者应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本地区需要的基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