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种学
农学专业(含烟草方向) 理工类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作物生产、作物遗传育种以及种子生产与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农业及其它相关部门从事与农学有关的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企业创建、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本专业主要开设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应用概率统计、遗传学、田间试验设计与统计、土壤学、植物营养、农业生态学、作物栽培与耕作学、育种学、种子学、农业经济管理、农业推广等课程。 就业方向: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农业及相关部门从事与农学有关的教学和科研、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等工作
滇西应用技术大学傣医药学院目前设置有5个本科专业,分别是:傣医药学、康复治疗学、中药学、护理学、中药资源与开发5个专业。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的人文、科学和职业素养,重点掌握傣医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临床传统诊疗技术,同时熟悉中医和西医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相关临床诊疗技术,能应用傣医学“四大”理论,结合中医基础理论和现代诊疗技术开展常见病、多发病、地方病的防治,能在医疗卫生领域及现代健康服务业从事傣医临床医疗、保健、康复等工作,具有较强的挖掘、整理、传承、应用、推广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生物化学、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傣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诊断学、临床疾病概要、中医内科学、傣医诊断技术、傣医方剂学、傣医治疗学、傣医皮外骨伤科学、傣医内科学、傣医儿科学、傣医妇产科学、中药学、中傣药学、中医方剂学
动物科学、水产养殖两个本科专业按动物生产类招生,学生考入我院动物生产(大类)专业后,第一、二年级暂不分专业,学生学习共同的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二年级结束后,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志愿再分成两个专业:即动物科学专业和水产养殖专业。 分流专业课程设置:分流前一、二年级课程主要选择校级和院级公共平台课程及专业基础课程学习,包含:、高等数学、英语、化学、物理及动物学、动物生物化学等,在三年级开始选择专业课程的学习。 动物科学专业(含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方向): 培养目标:主要培养具有动物科学、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动物科学、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及相关领域从事动物生产、行政管理、项目设计、产品经营、教学科研等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园艺专业培养具备生物学和园艺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农业、商贸、园林管理等领域和部门从事与园艺科学有关的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解决园艺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需求,强调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注重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在园艺新品种选育及产品优质安全生产中的应用,强化园艺产业的旅游观光和生态功能,理论联系实际,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管理能力。 植物学、生物化学、植物生理学、植物生理与生物化学、应用概率统计、遗传学、土壤学、农业生态学、园艺植物育种学、园艺植物栽培学、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学、园艺产品贮藏加工、农业气象学、微生物与植物病原学、植物病理学、昆虫学、植物生物技术导论、分子生物学导论、计算机农业应用、园艺作物育种学、园艺作物栽培学、设施园艺学、园艺商品学、园艺产品采后与营销等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国家农业行业和农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备扎实的现代农业基本理论知识、熟练的实验操作技能、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宽阔的国际视野,能在现代农业领域胜任与种子科学与工程有关的产业规划、技术研发、经营和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 主要课程:本专业致力于通过现代农业技术研究农作物的遗传育种、种子产业化,使学生掌握种子科学与工程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主要课程有生物化学、植物生理学、作物育种学、作物栽培学、种子生产学、种子生物学、种子检验学、种子经营与管理等。 师资力量:专业具有一支学历、职称、年龄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
计算机及应用:我校重点专业,学校拥有计算机教室。主要学习掌握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办公自动化等常用软件、日常网络维护、网页设计制作、多媒体制作等方面知识。 武术保安与物业管理专业:与昆明理工大学联办,主要学习掌握格斗技术、水电安装维修、物业管理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李嘉珏,教授。1965年北京林学院园林植物专业研究生毕业。历任甘肃省林业厅、甘肃省林业科技推广总站等单位科教处处长、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
本文摘要:“学科生长研究项目”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学科生长工程项目”的子项目主要是对近年我国相应学科的生长举行总结、分析和研究比力海内外学科生长状况提出我国在本学科领域的生长对策与建议。中国作物学会先后负担了2007-2008年度、2009-2010年度、2011-2012年度、2014-2015年度、2018-2019年度“作物学学科生长研究项目”的研究和编撰事情。 克日由中国作物学会组织编著、中国科学技术出书社印刷的《2018-2019作物学学科生长陈诉》出书刊行
杜晓华,男,1972年1月生,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园艺系副主任。主要从事观赏植物遗传育种与生物技术研究,收集保存三色堇种质资源900余份,筛选出耐热资源3份;完成了三色堇热胁迫转录组测序,克隆了三色堇小分子热激蛋白基因4个,为三色堇抗热基因工程育种提供了基因资源;开发了三色堇EST-SSR标记,构建了三色堇与角堇种间遗传图谱,为三色堇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奠定了基础;选育出三色堇与角堇自交系40余份,配制出杂优组合5个,为三色堇杂交F1代新品种选育奠定了基础;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主编《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园艺植物种类识别》等著作和教材3部。主讲本科生《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和研究生《高级观赏植物遗传育种学》等课程
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现代农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目标1},熟练掌握现代作物生产技术{目标2},熟悉国内外作物学科发展前沿动态和应用前景{目标3},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富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目标4},能在农业及其它相关的部门或单位从事与农学有关的技术与设计、开发与推广、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目标5}的卓越农学人才。 通过专业学习,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1.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文修养; 2.具备扎实的数学、化学、计算机科学等基础知识; 3.掌握生物学科和农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4.具备现代农业生产,特别是作物安全生产的技能和方法; 5.具备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基本知识,了解农业生产及其科技前沿和发展趋势; 6.具有自我管理和自主学习能力,具有独立获取知识和信息处理的能力; 7.具有全球视野,关注作物安全生产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备跨文化背景的交流与合作能力; 8.具有创新创业意识,能够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应用于创新创业活动中; 9.具有较强的沟通表达能力,能够通过口头和文字表达、现代化媒体技术与他人有效沟通; 10.具有团队协作意识与精神,在团队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 五、主要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含主要专业实验) 作物栽培学实验、作物育种学实验、耕作学实验、农事学实践、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