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伯来
在他们面前对以弗仑说:“你若应允,请听我的话,我要把田价给你,求你收下,我就在那里埋葬我的死人。” 在他们面前对以弗仑说:“你若应允,请听我的话,我要把田价给你,求你收下,我就在那里埋葬我的死人。” 然后在当地的人面前对以弗仑说:“请听我说,如果你愿意,我必定把地的价银给你,请你收下吧,让我可以在那里埋葬我死了的人
希伯来书的作者所说的信心是什么?读了希伯来书第一课的内容,我很深的感受伟大的神学产生于对教会共同体命运的深切关怀。希伯来书是如此,是为着牧养在教会痛苦和软弱中弟兄姐妹,也是为了教会如何在逼迫年代中坚持对神的忠心。所以,它是充满那个时代鲜活气息,是回应那个时代热点话题
有机会和大家一起来探讨经历了两千多年但还极有生命力的儒家核心价值,我感到非常高兴。尤其大家在聆听科学界最前沿思想的同时,也关注中华文明的特色以及她的未来走向,这更加难得。 2018年,第24届世界哲学大会要在北京召开,主题是“学做人”(Learning to Be Human),正式的中文翻译是“学以成人”
引论:今天是待降节第三主日,再不多久就是基督信仰说的“圣诞节”,许多人会问何谓圣诞节,说法就是“ 神降世为人”~道成肉身,耶稣是 神的儿子,祂以人的样式降生于世上《约翰福音1:1;14》《腓立比书2:6-8》,耶稣是完全的 神,也是完全的人,祂拥有神性和人性,主耶稣是 神、是人, 神为何要成为人呢?祂是一位全能全知的 神,什么事都能做,为何要来到世上成为一个人呢? 神降世为人,我们从三方面来思考。 耶稣为了救赎我们而降世为人,因为《罗马书3:10》,世上没有义人,罪的代价是什么?《罗马书6:23》,罪的代价乃是死亡、灵里死亡、肉身也死,最后面对永死。那如何被救赎?那就是主的十字架为多人流血,借着主耶稣的死,流血洗罪《希伯来书9:22》,所以主耶稣为着赎罪降世为人(代赎、替人死)《罗马书8:3》《哥林多后书5:21》《希伯来书2:17-18》,无罪的耶稣为世人钉死在十字架上承担世人的罪,流出宝血,洗清罪又因信称义,使信祂的人可以坦然无惧进入至圣所《希伯来书10:19》《约翰壹书4:9-10》
邵晨光博士为国际知名的旧约学者,他在美国三一神学院获得神学硕士,又在美国希伯来联合大学获得哲学硕士和哲学博士(主修希伯来圣经和古中东研究)。 邵博士出任菲律滨圣经神学院院长,兼旧约教授迄今已有二十余年。 邵博士目前又担任亚洲神学协会(Asia Theological Association)秘书长,负责分布在世界27个国家中212间学校和神学院推展神学教育工作
有些人说,耶稣只是宣称自己是神的一部分,但是所有人都是神的一部分,所有人体内都有神性的种子这样的观点,绝非是耶稣的言行所表达的意思。这样的想法纯粹是修正主义,只能说明这些人不了解他的训诫,不了解他所倡导的信条,也不了解他的信徒是如何对待他的训诫的。 耶稣说他就是犹太人眼中的上帝,也是希伯来圣经中所描绘的上帝,但并非新时代运动所理解的上帝
昔日以色列人同样面对政治、经济、生活上的危机,他们都会颂唱诗篇,内中提到人对于上帝的体认, 包括敬拜、赞美、感恩、智慧的教导,都列在诗歌的里面,从中得着信心和力量去面对实存的处境。 “灵命日新”由2015年1月1日开始到31日止,以15首诗篇的上行之诗(诗篇120~134篇)为依据,思想我们如何在瞬息万变的社会中继续作主的门徒。透过对15篇上行之诗的默想和阐释,尝试为我们生活提供一条灵性出路,借着昔日希伯来天路客吟唱的上行之诗,帮助我们开展朝圣之旅,逐渐在忙碌失序中将焦点聚向于上帝,从而开启在主里的平安和睿智
使徒保罗把上帝在第七日安息的话语解释为, 六千年的救赎历史结束的那个时候,会进入永远的安息。 希伯来书4:3-6 但我们已经相信的人得以进入那安息,正如 神所说:”我在怒中起誓说: 他们断不可进入我的安息!” 莫想我来要废掉律法和先知;我来不是要废掉,乃是要成全。 旧约当时,众多民族崇拜的不是创造主耶和华上帝而是别的神
“要拿着圣灵的宝剑,就是上帝的道”(弗6:17)。 上帝的道就是你首要的属灵进攻武器。 在《以弗所书》第6章中,保罗所列出的全副军装都是防御性的,只有一个例外:圣灵的宝剑
弟兄们:因为有支搭好了的帐幕,前边的帐幕称为圣所,里面设有灯台、桌子和供饼;在第二层帐幔后边,还有一个帐幕,称为至圣所,可是基督一到,就作了未来鸿恩的大司祭,他经过了那更大,更齐全的,不是人手所造,不属于受造世界的帐幕,不是带着公山羊和牛犊的血,而是带着自己的血,一次而为永远进入了天上的圣殿,获得了永远的救赎。假如公山羊和牛犊的血,以及母牛的灰烬,洒在那些受玷污的人身上,可净化他们得到肉身的洁净,何况基督的血呢?他借着永生的神,已把自己毫无瑕疵的奉献于天主,他的血岂不更能洁净我们的良心,除去死亡的行为,好去事奉生活的天主? 从前天主指示梅瑟建造帐幕的样式和其陈设,在作者来看,都只不过是将来的预像、是“天上事物的模型与影子”(八 5)。基督大司祭职远优越于人间大司祭职是希伯来书不断发挥的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