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医
近年来,全球医学专家与学者无不致力于癌症的治疗与研究,以协助病人战胜癌症,台北医学大学更将癌症转译医学研究列为重点项目,2012年起连续多年执行重要的国家级癌症研究计划,不仅成功成为国内卓越且重要的癌症研究中心之一,更建构了完善的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研究环境,进而带动北医体系在癌症转译研究与临床试验的长足发展。 2014年,本校以癌症转译医学研究为主轴,获得教育部“迈向顶尖大学计划-癌症转译研究中心”,共获补助一亿三千余万元,一举跃居国内顶尖研究大学之林,更是国内癌症转译医学研究重镇。 三年多来,本校不仅在研发小分子抗癌新药、癌症筛选检验技术及抗体药物等标靶治疗上皆有创新发现,更与国内外知名的研究机构如中研院、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与日本神户大学等合作成立跨国的研究团队,并完成多项癌症相关之大型产学合作计划
台北医学大学以丰硕的研发成果为基础,以知识创新、产学携手、共创双赢为目标,建构优质亲产校园,秉持多元及灵活的产学合作模式,结合学校丰富的研发资源及研发能力,协助企业培育人才并提升产业之研发水准,进行产学合作、创新育成及衍生新创,积极辅导生技医药领域企业之创新发展,并鼓励校内优质技术研发团队进行衍生新创。为能促进本校与产业界交流及共同合作研究,创造北医与产业的互利关系,本校于98年度整合产学相关业务设立“产学育成营运中心”,提供单一窗口全方位服务,形成产学合作整合服务平台。随着业务逐年扩增,与业界交流更趋密切,108年度与产业联络组合并为“产业链接中心”,深化产学合作与企业链接,提供高效率之产学优质服务
在 2009 年 8 月 16 日六名在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的北大生物系毕 业生(刘音、黄晴、魏志魁、郭俊杰、刘畅、余涛)和四名在美国的北大生物系 95 级毕业生(黄果、刘志华、 徐冬一、郭荣) 联合组织发起了第一届北大生物 系校友聚会。这次聚会在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的 Mountcastle auditorium 举行面 向所有的北大生物系毕业生(包括北大生物系本科硕士博士毕业生和在北 大曾就读的北医和协和生)以及现从事与生物医学有关的北大其他专业的毕业 生。经过会议组织者和年级负责人等多方面的努力我们成功地联系上了数百位 校友并最终约有 150 名北大生物系校友及他们的朋友和家属参加了此次聚会
在 2009 年 8 月 16 日六名在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的北大生物系毕 业生(刘音、黄晴、魏志魁、郭俊杰、刘畅、余涛)和四名在美国的北大生物系 95 级毕业生(黄果、刘志华、 徐冬一、郭荣) 联合组织发起了第一届北大生物 系校友聚会。这次聚会在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的 Mountcastle auditorium 举行面 向所有的北大生物系毕业生(包括北大生物系本科硕士博士毕业生和在北 大曾就读的北医和协和生)以及现从事与生物医学有关的北大其他专业的毕业 生。经过会议组织者和年级负责人等多方面的努力我们成功地联系上了数百位 校友并最终约有 150 名北大生物系校友及他们的朋友和家属参加了此次聚会
2010年,承续台南地区学长们的棒子,我接下了北医牙科台南地区校友会新任会长的任务。期许在未来二年的任期里,除维持台南地区校友们的高度参与率,提供校友们丰富的资讯,与资源、人力上互相支援的功能;并积极透过电子化的管道,期待更多有志于回到台南地区服务的学弟妹们认识校友会、加入这个温馨的大家庭。 民国78年,我从嘉南平原的一个小村落来到紧邻信义计划区的台北医学院读书,6年后,成为北医牙医系第30届的校友
本校自1960年创设以来,建校已近一甲子,在历届师生努力下,逐渐茁壮, 除了培育四万余位遍布海内外医疗机构、研究单位及政商各界的菁英外,校院体系亦致力于研究发展,守护海内外民众的健康、生活福祉,至今已成为傲视国际的重要学府。 为了记录这块土地人们的成就与回忆,2010年在李祖德董事长与邱文达校长的推动下,于50周年校庆时设置校史馆,数年来,透过文献收集、保存和访问过去校园活动的人与事件,校史馆不仅成为北医记忆的核心,同时也是年轻学子与社会大众了解本校组织、历史的主要管道。2017年,为了进一步增加校史呈现的活泼性,特别翻新现有场馆,设置常设展与特展两区,前者讲述北医发展的故事,后者着重于校园各式议题的深入探索,借由广与深的搭配,彰显北医的精神与荣耀
北医李友专:AI开创“早觉医疗”新时代 登上《JMIR》 台北医学大学李友专教授(摄影/林嘉庆) 近(11)日,由台北医学大学公卫学院、健康资讯科技国际研究中心的团队,联合麻省理工学院(MIT)的研究员,在医学资讯顶尖期刊《JMIR》中发表论文,提出以人工智能(AI)开创“早觉医疗”(Earlier Medicine)新时代的概念,该研究由医学资讯研究所教授李友专领导。 论文中表示,这项概念为一种以AI建模和大数据做为工具的疾病预防和预测方法;从诊断和处方的自动化,到许多具有成本效益的AI检验工具,都可看出AI能在医疗保健领域提供的帮助。而未来,“早觉医疗”除了可以用于预防性健康管理,也将用在不同阶段的慢性病恶化预防
作为一所医疗专业的教育机构,北医大拥有六所附属医院:北医附设医院、万芳医院、双和医院、台北癌症中心、台北神经医学中心及新国民医院,一校六院所组成的TMU HEALTH SYSTEM,总床数超过四千床,是为台北都会地区发展最快速的医疗体系。六家附属医院在见、实习训练上,提供学生完整的设备与空间,以**的临床经验与多元的执业机会,使北医大毕业生就业率超过九成。 北医大一校六院目前拥有四千七百位工作同仁,分别担任教学、行政与医疗工作等,未来随着大北医体系的成长,北医大的人力需求将大幅提升,包括医师、理人员等,在十年内大北医体系将有两千五百四十个人力的职缺,是北医大毕业生就业的保证
大学时代在人生中犹如一场惊蛰,初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鸣,三候鹰化鸠。北京大学医学部79级2班的同学因为医学相聚在大学,当年那洪亮的医学生誓词犹在耳畔“我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着追求,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同学们都没有忘记最初的梦想,头顶着医学的神圣光环,在各自的领域成为栋梁之才。 三十载燕园情重,再回首同窗谊深
由社会捐助点滴而成的台北医学大学,因为众人的爱,如今才得以茁壮。近年来北医大办学绩效卓著,除了全力提升教学、研究、服务及国际化等领域的能量外,也积极投入公益活动并致力于国际与社会之永续发展,于环境、社会、治理ESG三面向持续努力,以联合国提出之17项永续发展目标为基础,与社会一起共好。 2014年开始举办慈善义卖会,关怀弱势团体,迄今所捐助总金额超过2400万元,义卖所得全数捐赠帮助偏乡孩童、部落妇儿、身心障碍者及行动不便孤老长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