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结构
英国《自然》杂志26日发表了一项机器人最新成果:使机器人移动的重要部件——致动器研究出现突破,科学家由此创造了“专为行走而生”、数量超过100万个的微型四脚机器人大军。这一成果得益于这类与现有硅电子器件兼容的新型致动器的发展,这也是迄今已知首批尺寸小于0.1毫米的机器人。 将电子器件微型化,以致最终生产细胞大小的机器人,一直是工程师们追求的目标
高速行驶的车辆背后随时有无人机提供安全的量子网络信号。这一幕可能出现在科幻片中的画面,或在不久的将来变为现实。中国科学院院士祝世宁领衔的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谢臻达、龚彦晓教授课题组在一项实验中,在两架相距200米的重约35千克的无人机和地面之间构建了一个小型的量子通信网络,并向地面相距1公里的两个望远镜,分别发送一个光子,最终测得了高保真度的具有纠缠特性的光子对
讲座地点:化学实验楼311学术报告厅(文化路校区) 报告人简介:郭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作为第一获奖人,2010年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013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北航化学学院常务副院长,教育部仿生智能界面科学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郭林教授先后于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大学、北京理工大学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曾在德国德累斯顿理工大学低温物理研究所做“洪堡学者”
热常数分析仪可以测试在各种温度和气氛条件下,材料的导热性能、热扩散系数、材料热稳定性能与温度的关系;研究热物性与材料组分、微结构等关系。可用于被测样品的大小在1 到10 立方厘米之间,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可减少至0.01 立方厘米。样品的预处理只限于将两个样品切出一个平面即可的不同的材料,比如金属、合金、矿石、陶瓷、玻璃、粉末、塑料、建筑材料、在体内和体外液体中的生物材料的导热系数的测定
微通道反应器的分类有哪些? 微通道反应器是广泛使用的微反应器通过光刻、蚀刻和机械加工的方法可以方便地在硅片、玻璃、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等材料上制作尺寸各异的微通道。根据流体的加入方式不同微通道反应器又分为T型、水力学聚焦、同轴环管和几何结构破碎等多种类型。 相对于传统反应器微反应器内流体的流动和分散尺度要小1~2个数量级这使得微反应器具备了很多优异的性能而微流体的引入也使得微反应器内流动、传递规律和常规设备相比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由于其超短的脉冲持续时间和超强的峰值功率, 飞秒激光几乎可以对任何材料进行微纳米精度的高质量加工和制备,从根本上 解决了传统长脉冲激光加工所带来的热熔化效应对基底材料带来的损伤问题。 当调整入射飞秒激光通量位于材料损伤阈值附近时,经过一定数目的飞秒激光 脉冲辐照之后,材料表面会自组织形成一种奇特的微结构,其特征尺寸通常在 亚波长甚至纳米量级。目前,这些表面微纳结构在物理、化学、生物、材料等 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其形成的物理机制、动态特性以及对材料性能的改 变等依然是悬而未决的重要科学问题,对其深入研究将有助于进一步揭示激光 与物质相互作用的物理本质
中国科学院强激光材料重点实验室在爱尔兰精灵10万倍视频原薄膜中心 、激光与光电子功能材料中心以及单元技术中心(部分)的基础上于2008年12月成立 ,实验室着重开展新型激光材料(晶体 、玻璃 、薄膜) 、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和激光损伤 、强激光诱导微结构 、材料制备技术和工程化等研究 ,近年来取得了系列创新性的成果 ,在Angew. Chem. Int. Ed Chem. Mater. J. Phys. Chem. B Opt. Express Appl. Phys. Lett. 和 Opt. Lett 等高水平刊物上发表论文200多篇 。目前 ,实验室已有材料学和光学工程2个博士培养点 ,培养和形成了一只结构合理 、人员配备齐全 、创新和技术攻关能力强的强激光材料研究队伍 ,有固定人员82人 ,研究员10人 、博士生导师8人 、在读研究生53 。
混凝土结构外防护与修复系列产品,系针对现代混凝土表面起灰,起砂,碳化,表层密实度低等问题,通过表层强化与微结构固化,提升混凝土表层结构的耐久性。此外,通过渗透结晶催化反应,实现中性化或粉化混凝土的修复。系列产品已在宁夏,云南,安徽等地实现规模化应用
如何对微通道反应器进行定义? 微通道反应器是一种新型的、微型化的连续流动的管道式反应器。反应器中的微通道通过精密加工技术制造而成,特征尺寸一般在10到1000微米之间。微通道反应器的“微”不是指微反应装置的外形尺寸小或产品产量小,而是表示流体通道在微米或毫米级别
有限元模型和Rosenthal 方程在激光粉床熔融Inconel 718 合金热学现象及微观研究方面具有广泛应用。通过了解 Rosenthal 方程(该方程为有限元分析提供了一种非同寻常的方法)的优点及缺点,研究潜在假设对于估计结果的影响,结合实验对材料物理特性进行对比分析。本文结合有限元模型及 Rosenthal 分析方程预测熔池形状并与文献实验做比较,结果表明这两种方法均能够提供合理准确的估计结果,包括预测出柱状凝固微结构和一次枝晶间距(PDAS)值,与实验结果符合良好与此同时,基于吸收率选择的灵敏度分析表明,与有限元法相比,Rosenthal 法对吸收率更为敏感,其原因可能是 Rosenthal 法忽略辐射和对流造成的能量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