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师范学堂
南京师范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和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学校的主源可追溯到1902年创办的三江师范学堂,该学堂是中国高等师范教育的发祥地之一。后历经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国立第四中山大学、江苏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国立南京大学等时期
南京师范大学,坐落在六朝古都南京,是中国高等师范教育的发祥地之一。现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江苏省属重点大学。它的主源可追溯到1902年创办的三江师范学堂,1952年在原南京大学、金陵大学等有关院系的基础上组建南京师范学院,1984年更名为南京师范大学
南京大学拆分了19所学校,南京大学(原国立南京大学),历史上国立南京大学前身国立中央大学是民国时期中国最高学府,可以追溯到建立于1902年的三江师范学堂,校名先后多次变更。 南京大学到底拆分了多少学校呢? 以上是今天的分享,希望能够帮助到一些家长和学生,如果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地方,可以在下方留言评论,郭老师会在第一时间给您回复。如果喜欢郭老师的文章,也可以点一个“关注”哦!郭老师会不断持续发文,为您提供优质信息,陪伴各位家长以及学生在教育道路上一直走下去
江南大学坐落于江苏省无锡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一所以轻工高等教育为特色的高校,被誉为“轻工高等教育明珠”,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也是“111计划”国家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和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 学校源于1902年创建的三江师范学堂,历经国立中央大学、南京大学等发展时期;1952年由原南京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江南大学的有关系科组建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食品工业系,1958年该系整建制东迁无锡,建立无锡轻工业学院,1995年更名为无锡轻工大学;2001年1月,经教育部批准,无锡轻工大学、江南学院、无锡教育学院合并组建江南大学;2003年,东华大学无锡校区并入江南大学。 截至2018年3月,学校占地面积3250亩、建筑面积116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239.63万册;设有18个学院(部);建有6个博士后流动站,7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以及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2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1个和二级重点学科5个;共有教职员工3199人,其中专任教师1895人;在校本科生20122人、博硕士研究生8169人、留学生1276人
东南大学是中央直管、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之一。学校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南京,占地面积6300多亩,建有四牌楼、九龙湖、丁家桥等校区。 东南大学是我国最早建立的高等学府之一,素有“学府圣地”和“东南学府第一流”之美誉
传统文化的传承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当今世界,民族林立,在这样一个民族融合、文化交融的大时代,多少民族优良的独特的传统文化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曾经有人说:要消灭一个民族,首先要消灭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
英语系源于1903年三江师范学堂开设的英文课程,现拥有英语语言文学本科专业以及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具有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和英语语言文学两个二级学科硕士授予权、翻译专业硕士授予权、以及英语学士学位授予权。作为江苏省高等学校本科重点专业和江苏省特色专业英语系长期以来秉承“宽口径、应用型、国际化”的教学理念,业已培养出近千名高素质复合型英语专门人才。 目前,英语系本科下设“英语教育”、“文化与传播、”“翻译”、“技术传播”四个方向,开设有社会语言学、文化研究、翻译学史、视觉修辞等一系列前沿课程;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二级学科硕士点的培养方向包括第二语言习得、专门用途英语、英语教学法、教材研究、语言测试、语用学、社会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功能语言学、话语语言学、跨文化交际、现代外语教育技术等;英语语言文学二级学科硕士点的培养方向则为英美文学、英语语言学、翻译理论与实践以及英语教育
以国家战略、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和相关企业需求为导向,在行业中心的指导下,组建生物复合材料分中心,围绕生物复合材料重点应用领域,形成研究、测试、评价、标准、认证体系,引领行业创新发展。 CFDA预测,2021年中国生物医用材料市场规模将达3400亿元以上,但高端产品还主要依赖进口。国家已将提高其发展水平和国产化程度列入《“十四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中国制造2025》和《健康中国2030战略规划》,定为关系国家发展和人民健康的七大重点产业方向之一
日语系之创设可追溯至1902年三江师范学堂的日语科目,专业复建于1994年、并于当年9月份招收商务日语专科生,1999年重设四年制本科专业,2003年9月批准设立日语语言文学硕士点。创设至今,日语系拥有一支专业功底扎实、教学经验丰富、科研能力突出的师资队伍。现有教师13名,其中副教授7名,硕士生导师6名,所有教师均有2年以上赴日访学研修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