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造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不负传统工艺繁荣振兴的时代使命,更好地展现手工艺学院专业特色和教学成果,深入推进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与发展,手工艺学院在立业园三楼展厅举办“匠心守艺”手工艺教学成果展。 本次教学成果展共分为十一个板块,涵盖古陶瓷修复、古籍修复、书画装裱、青瓷烧造、传统印染、刺绣工艺、水印木刻、雕刻技艺等八个技艺教学成果以及非遗文创产品设计、非遗传承人群研培、优秀校友作品等。通过本次展览,希望激励手工艺学院全体师生员工继续秉承“立德树人”的初心,着力探索手工艺传统传承方式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大力培养非遗传承人群、非遗文创开发人员等人才,全面开展非遗保护、传承、研究和传播工作,助力浙江非遗强省建设
产品介绍: 青花瓷(blue and white porcelain),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1300℃左右高温还原焰烧制而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
此件器物别具一格,是由明中期大盘改制而成,作为壶承,雅致意趣。 壶承纹饰以青花绘就,描绘人物故事纹,可见杨柳飘扬,树下三人交谈,旁有山石、祥云点缀。人物描绘生动,青花晕染、勾画浓淡有致
此盘为典型乾隆时期外销青花盘,胎釉精良,造型和绘画均反映了当时的流行元素,陈设十分精美。 盘呈八方倭角状,烧造难度较一般圆盘类大。盘内以青花绘山水楼阁纹饰,画工精致,层次分明,极富中国传统山水意境之美
景德镇地区“水土宜陶,陈(陈代公元557-589)以来土人多业此,镇陶自陈代以来名天下。”东晋(公元317-420年)时人赵概对景德镇陶瓷的釉胎配制,成型和焙烧等工艺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为发展景德镇由陶至瓷的变革作出了重要贡献,被称为“制瓷师主”,立庙奉祀。南北朝时,陈至德年元年,京城兴建宫殿,陈后主诏新平镇烧制瓷础进御;隋(公元581-618年)大业中,新平镇制成“狮象大兽两座,奉于显仁宫”,至唐(公元618-907年)、五代(公元907-960年),景德镇陶瓷就已名扬天下
景德镇地区“水土宜陶,陈(陈代公元557-589)以来土人多业此,镇陶自陈代以来名天下。”东晋(公元317-420年)时人赵概对景德镇陶瓷的釉胎配制,成型和焙烧等工艺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为发展景德镇由陶至瓷的变革作出了重要贡献,被称为“制瓷师主”,立庙奉祀。南北朝时,陈至德年元年,京城兴建宫殿,陈后主诏新平镇烧制瓷础进御;隋(公元581-618年)大业中,新平镇制成“狮象大兽两座,奉于显仁宫”,至唐(公元618-907年)、五代(公元907-960年),景德镇陶瓷就已名扬天下
景德镇地区“水土宜陶,陈(陈代公元557-589)以来土人多业此,镇陶自陈代以来名天下。”东晋(公元317-420年)时人赵概对景德镇陶瓷的釉胎配制,成型和焙烧等工艺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为发展景德镇由陶至瓷的变革作出了重要贡献,被称为“制瓷师主”,立庙奉祀。南北朝时,陈至德年元年,京城兴建宫殿,陈后主诏新平镇烧制瓷础进御;隋(公元581-618年)大业中,新平镇制成“狮象大兽两座,奉于显仁宫”,至唐(公元618-907年)、五代(公元907-960年),景德镇陶瓷就已名扬天下
出版:《陶朴瓷妍:官民竞技下之中国古陶瓷》,擎光创意文化,台北,2009年,页76-77,编号21 2019年5月5日(星期日) 2:00pm 4月27日-5月4日 10:00am-6:00pm 水盂造形扁圆,小口内敛,鼓腹,平底支钉烧。通体施青釉,釉色青翠晶莹,质地雅润。口沿刻弦纹,腹部环刻缠枝花纹,纹饰疏密别致,线条婉转流畅
<< 民国 寿山石雕持经卷观音坐像(带座) 此件器物别具一格,是由明中期大盘盘心改制而成,作为壶承,实用美观,给生活增添雅致意趣,陈设亦佳。 壶承纹饰以青花绘就,山石流云,二人比武试剑,一人右手持剑上举,左手施剑指,仿若下一瞬即将劈剑而下。另一人压剑于身侧,仿佛随时能挽出个剑花来
说明:清中期以降文人雅士与紫砂艺人对“曼生壶”的追慕之情反映在紫砂制器上可谓屡见不鲜。在同时期,由符生参与制作的紫砂壶,不输曼壶之风韵。邓符生为清代道光年间书法家,浙江吴兴人,他与当时的制壶高手杨彭年、申锡、邵友兰等多有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