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址
中新社成都10月11日电 记者11日从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考古人员日前于凉山彝族自治州安宁河流域首次大规模发现、辨识出半地穴式房址。这在四川地区尚属首次。 2016年8月以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凉山彝族自治州博物馆及市县文物管理所组成多支考古队伍,通过对凉山彝族自治州境内22个文物点进行大规模系统、科学的考古发掘,共清理了近2000座房址、墓葬、灰坑、灰沟、窑址,另有近8000个柱洞,发掘面积约20000余平方米
建瓯市博物馆位于建瓯市区孔庙内,为南平市综合性博物馆之一。建于1985年3月,占地面积4800平方米,陈列展厅1200多平方米,库房面积80平方米,标本房面积60平方米。博物馆收藏各类历史文物5000余件
新华社成都7月29日电(记者童芳)据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28日公布,在三星堆周边发现重要遗址——联合遗址。专家认为,此遗址应该是三星堆古城遗址周边一重要聚落,涵盖了近5000年来连续不间断的区域发展史。此发现拉开了对三星堆周边区域研究的序幕
安徽省文物局13日发布“2018-2019年安徽十大考古新发现”:从时间上来看,涉及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夏商周和宋明清时期;从类型来看,既有墓葬,还有洞穴遗址、聚落遗址、窑址、城址以及酿酒作坊遗址。 “这‘十大考古新发现’代表了近两年来安徽省考古发掘的最新成果、重大发现,具有重大的学术研究价值和重要意义。”安徽省文物局局长蔡小莉介绍,安徽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文化遗存厚重
“龙泉窑”是中国古代陶瓷发展历史上最后形成的一个名窑,因产区在浙江龙泉市而得名,它开创于三国两晋,盛于南宋和元,结束于清代,以烧制青瓷而闻名,生产瓷器的历史长达1700年,是中国制瓷历史上最长的一个瓷窑系,产品远销亚洲、非洲、欧洲等地。 本次展览以历史年代为顺序,共展出141件古代龙泉青瓷,展示了龙泉青瓷1700年的烧瓷历史,回顾了龙泉窑晋唐初创、宋代鼎盛、元代扩张、明代转衰、清代式微、民国复苏的发展与演进过程。 展品既有“龙泉青瓷博物馆”珍藏的文物精品,也有“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最新发掘出土的窑址标本、制作工具与各式窑具
新华社成都7月29日电(记者童芳)据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28日公布,在三星堆周边发现重要遗址——联合遗址。专家认为,此遗址应该是三星堆古城遗址周边一重要聚落,涵盖了近5000年来连续不间断的区域发展史。此发现拉开了对三星堆周边区域研究的序幕
景德镇地区“水土宜陶,陈(陈代公元557-589)以来土人多业此,镇陶自陈代以来名天下。”东晋(公元317-420年)时人赵概对景德镇陶瓷的釉胎配制,成型和焙烧等工艺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为发展景德镇由陶至瓷的变革作出了重要贡献,被称为“制瓷师主”,立庙奉祀。南北朝时,陈至德年元年,京城兴建宫殿,陈后主诏新平镇烧制瓷础进御;隋(公元581-618年)大业中,新平镇制成“狮象大兽两座,奉于显仁宫”,至唐(公元618-907年)、五代(公元907-960年),景德镇陶瓷就已名扬天下
景德镇地区“水土宜陶,陈(陈代公元557-589)以来土人多业此,镇陶自陈代以来名天下。”东晋(公元317-420年)时人赵概对景德镇陶瓷的釉胎配制,成型和焙烧等工艺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为发展景德镇由陶至瓷的变革作出了重要贡献,被称为“制瓷师主”,立庙奉祀。南北朝时,陈至德年元年,京城兴建宫殿,陈后主诏新平镇烧制瓷础进御;隋(公元581-618年)大业中,新平镇制成“狮象大兽两座,奉于显仁宫”,至唐(公元618-907年)、五代(公元907-960年),景德镇陶瓷就已名扬天下
耀州窑位于西安以北一百多公里的铜川市黄堡镇。窑址以黄堡为中心,其范围包括上店、立地坡、玉华、陈炉,及耀县塔坡一带。此地在宋代辖于耀州,故名耀州窑,其产品称为耀州瓷,或名耀瓷
景德镇地区“水土宜陶,陈(陈代公元557-589)以来土人多业此,镇陶自陈代以来名天下。”东晋(公元317-420年)时人赵概对景德镇陶瓷的釉胎配制,成型和焙烧等工艺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为发展景德镇由陶至瓷的变革作出了重要贡献,被称为“制瓷师主”,立庙奉祀。南北朝时,陈至德年元年,京城兴建宫殿,陈后主诏新平镇烧制瓷础进御;隋(公元581-618年)大业中,新平镇制成“狮象大兽两座,奉于显仁宫”,至唐(公元618-907年)、五代(公元907-960年),景德镇陶瓷就已名扬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