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线
国务院印发《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规划》 据中国政府网4日消息,国务院日前印发《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规划(2012-2030年)》。根据《规划》,到2030年,中国将基本建成布局完整、技术先进、运行高效、支撑有力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体系。 《规划》指出,前瞻谋划和系统部署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发展水平,对于增强中国原始创新能力、实现重点领域跨越、保障科技长远发展、实现从科技大国迈向科技强国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为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推动山东省行业高质量创新发展,助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定于2023年4月-5月在山东威海举办第二届中国(山东)人力资源服务创新大赛系列活动。本次大赛以"科技赋能 创新融合"为主题,包含第二届中国(山东)人力资源服务创新大赛、人力资源服务创新论坛、千里海岸人力资源服务供需对接会三大版块。 本次大赛由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威海市人民政府主办,威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承办
放射性碳定年法,亦作放射性碳测年、14C测年方法、放射性14C定年法等,是一种利用碳个同位素14C个放射性来对含有有机物质个物品进行年代测定个方法。 威拉得·利比于1940年代拉美国芝加哥大学发明了放射性碳定年法,并因此拉1960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迭种方法基于大气中个氮搭宇宙线反应弗断拉大气中产生放射性碳(14C),迭些14C搭大气中个氧结合形成具有放射性个二氧化碳,又通过植物个光合作用进入生物圈,然后再被动物进食摄入体内,故此所有个生物终其一生侪弗断个搭大自然交换着14C,直到死亡
银河系宇宙线的起源一直以来都是当代天体物理学的重要问题之一。由于银河系内随机磁场的作用,带电的宇宙线粒子会丢失掉对宇宙线源的指向信息。因此,通过对宇宙线能谱结构和各类成分的分析就成为反演宇宙线源各种性质的主要途径
中日合作西藏羊八井ASγ实验在高能宇宙线能谱的测量和高能宇宙线各向异性的观测中取得了国际领先的成果,并在《科学》杂志发表。2010年,通过增建地下μ子探测器,ASγ实验成为10TeV以上能区国际上灵敏度最高的探测γ射线和电子的实验,为宇宙线的起源问题做出重要贡献。 中意羊八井宇宙线观测合作实验站是至今世界上全覆盖式最大、海拔最高(4300米)的宇宙线观测站
今年,州科技局千方百计摆脱“新冠”病毒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利用疫情期间开展科技练兵,努力提升全州科技系统“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服务”四种能力。 一是提升基础研究能力。围绕“十四五”科技规划编制,积极谋划自然、科学、社会、民生领域科技项目,向省科技厅报送了甘孜州科技馆项目建设方案;推进科技与抗疫融合,州科信所成功研发《县域应对“新冠”疫情摸排信息化平台》,为全州疫情防控提供了科技支撑;创建“四川省包虫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为甘孜州包虫病研究与防治提供了科研场所;支持科研院所开展生态恢复、中藏医药、健康产业等基础课题研究,《四川藏区优质高产青稞新品种选育及应用》等4个项目分获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1个,为全州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
“香港制作”一路走来超过15年,由一个只有数人的初创企业成功发展至今日业务网络扩展至中国内地,全赖不止于满足现状,致力注入更多新思维更多新创意,才达至今天丰厚的成果。“香港制作”由最初为香港中小企提供宣传策略的公司,到发展与国内知名院线、珠江客运、香港中国旅行社、广州铁路局、香港铁路及中国铁路局合作,接触不同领域,逐渐发展成为大湾区铁路及多媒体行业先行者。 面对 WEB 3.0 新世代来临,我们必须与时并进,并于2022年打造元宇宙项目,创建元宇宙线上线下数码商业生态圈,与香港商户共创商机,实践“先行者胜”理念
新华社成都7月20日电(记者薛玉斌、谢佼)7月20日,四川锦屏山隧道地下2400米深处迎来了新的“客人”。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正式启动新阶段建设,“极深地下极低辐射本底前沿物理实验设施”项目正式进驻地底,开始安装实验设备。 据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介绍,作为“十三五”时期国家优先安排建设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该项目面向超越当前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新粒子和新物理的重大基础前沿研究,开展暗物质直接探测实验、无中微子双贝塔衰变实验、核天体物理领域关键核素合成过程以及恒星演化等基础科学前沿研究,在极深地下、近零宇宙射线本底条件下,探究各类基础前沿领域探测的新机理、新方法、新技术,发展极低辐射本底屏蔽新方法与新技术,为我国粒子物理和核物理领域的重大基础前沿物理问题研究提供平台支撑
北京赛迪海洋技术中心(SMT)成立于2002年,是一家以高科技海洋科研工业设备为主体的公司。长期专注于物理海洋、资源开发、环境保护、船舶建造等仪器设备的应用研究和销售。北京赛迪海洋技术中心拥有一支专业团队,确保为每一位用户提供优质的技术支持和售后服务
1930年Dirac从理论上预言了正电子的存在和1932年Anderson在观察宇宙线中发现了正电子之后,揭开了研究物质和反物质相互作用的序幕。1951年Deutsch发现了正电子和电子构成的束缚态—正电子素的存在更加深了对正电子物理的研究工作,同时,也开展了许多应用研究工作,形成了一门独立的课题正电子湮没谱学。 随着对正电子和正电子素及其与物质相互作用特性的深入了解,使正电子湮没技术在原子物理、分子物理、固态物理、表面物理、化学及生物学、医学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独特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