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通
AGU成立于1919年,是全球规模最大和最具影响力的地球与空间科学家联盟,现有注册会员6万余人,来自全球148个国家和地区,涵盖大气和海洋科学、固体地球科学、水文学和空间科学等领域。自1962年起,AGU每年从现有会员中选举不超过注册会员总数的0.1%为新会士,以表彰他们在各自领域中做出的开创性工作与杰出贡献。 徐义刚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地质系,获巴黎第七大学博士学位,之后在伦敦大学 Royal Holloway 学院做博士后
李伟民,男,汉族,1981年8月出生,构造地质学专业,理学博士,教授,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吉林省第七批拔尖创新人才。2006年至2011年在日本岛根大学留学,从事变质岩石学及构造地质学的学习与研究,并于2011年9月获得理学博士学位。2011年12月~至今,于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任教,从事区域构造、变质岩石学、地质年代学、盆地与造山带演化和大陆流变学等方面研究
自然资源部近期发布了《2019年度国土资源、测绘、海洋科学技术奖获奖成果的公告》(2020年第6号),我所两项成果荣获2019年度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分别是刘鹏举研究员主持的《中国埃迪卡拉系古生物群系统演化及其国际对比》和石玉若研究员主持的《中亚造山带南缘构造岩浆演化》。 《中国埃迪卡拉系古生物群系统演化及其国际对比》成果依托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将古生物学、生物地层学、化学地层学、年代地层学的科学理论和方法有机融合,通过多年的研究与探索,在埃迪卡拉纪生物地层和年代地层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并得到成功应用,解决了我国埃迪卡拉纪早-中期生物地层和年代地层划分问题。主要创新成果包括:(1)揭开了华南埃迪卡拉纪大型具刺疑源类组成面貌,填补了我国埃迪卡拉纪中期微体化石研究的空白;(2)首次建立华南埃迪卡拉纪微体化石生物地层序列,引领并推动国际埃迪卡拉纪微体化石生物地层学研究;(3)提出华南埃迪卡拉纪年代地层细化方案,为完善中国地层表做出重大贡献;(4)重塑动物系统树,证实“八臂仙母虫”为最早的多细胞动物,将栉水母动物最早的化石记录向前推进了3000万年,提升了早期动物演化的理论
章军锋,男,1977年12月生,2003年获构造地质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博士生导师。2014年他申报的“构造物理与流变学”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 章军锋教授主要从事壳幔岩石和矿物的高温高压流变学和实验岩石学研究工作,他建立了华北克拉通镁铁质麻粒岩下地壳的流变状态方程,揭示了变形在促进熔体—橄榄岩反应中的关键作用,为克拉通破坏机制提供了定量流变学和高温高压实验约束;建立了超高压榴辉岩和绿辉石岩流变状态方程,为俯冲带动力学过程和榴辉岩拆沉提供了定量流变学约束;发现榴辉岩结构水脱水可以导致高压致裂,揭示中等深度(70-300 km)地震活动的新机制
盘古大陆(英语:Pangaea 或 Pangea),又称“超大陆”、“盘古大陆”,原文为希腊语 Παγγαία,是 πᾶν(全部)和 γαῖα(陆地;盖娅,大地女神)的合字,即“全陆地”。盘古大陆是指在古生代至中生代期间3.35-1.75亿年存在的大片陆地。而这个名字是由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德国地质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所提出的
编辑说:来自汤森路透的消息,近日汤森路透旗下的知识产权与科技事业部与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并联合发布了《2015研究前沿》报告,甄选出了2015年的100个热点研究前沿和49个新兴研究前沿,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10个大学科领域。 来自汤森路透的消息,近日汤森路透旗下的知识产权与科技事业部与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并联合发布 了《2015研究前沿》报告,甄选出了2015年的100个热点研究前沿和49个新兴研究前沿,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10个大学科领域。 据报道,其中生物领域的前沿群包括CRISPR/cas基因组编辑技术和RNA病毒所致流行性疾病
此条目没有列出任何参考或来源。 (2010年9月29日) 圭亚那地盾(英语:Guiana Shield;西班牙语:Escudo guayanés;法语:Plateau des Guyanes;荷兰语:Hoogland van Guyana;葡萄牙语:Planalto das Guianas)是南美洲板块上的3个克拉通之一。该地盾包含圭亚那、苏里南、法属圭亚那、巴西等国的部分地区
据最新一期《自然》杂志,澳大利亚科廷大学的新研究提供了迄今为止最有力的证据,证明地球大陆是由巨大的陨石撞击形成的,在地球45亿年历史的最初10亿年左右,这种撞击尤为普遍。 科廷大学地球和行星科学学院的蒂姆·约翰逊博士表示,大陆最初形成于巨型陨石撞击地的想法已经存在了几十年,但此前几乎没有确凿的证据支持这一理论。 约翰逊说:“通过研究西澳大利亚皮尔巴拉克拉通基底岩石中矿物锆石的微小晶体,我们发现了这些巨大陨石撞击的证据
日前,河北省人民政府发布《关于2022年度河北省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对为全省科学技术进步、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人员和组织给予奖励。其中我校宋明春教授主持的项目“深部和隐伏战略性矿产资源勘查技术创新及应用”荣获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该项目历时10年,面向国家战略性矿产资源需求,破解了深部和隐伏矿找矿理论技术难题
2018年11月19日,应采矿工程学院的邀请,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徐培芬在四楼会议室发表了题为“高准探测技术与应用研究”的学术报告。地球科学大楼冯国瑞教授,陆一清副教授,常树良副教授以及采矿工程系相关研究领域的师生参加了报告。 研究员徐培芬从微动检测的原理,方法和检测案例介绍了微动检测技术,并详细介绍了微动检测在城市地质,工程地质勘探,地热资源调查和煤炭中的应用
